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39|回复: 5

[散文杂感] 开启回忆之门

[复制链接]

32

主题

697

回帖

2878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878
声望
2099 声
银两
8676 两
回帖
697
精华
1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12-6-8
发表于 2007-1-12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早看的武侠小说,乃是金庸的《天龙八部》。小学四年级时终日闲得难受,我生性又不喜爱出门,成天窝在家里,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读书了。金庸的书当时非常让我着迷,当然现在也是,总之,我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把金庸作品都看完了。虽然不敢自诩什么过目不忘,但直到现在为止,很多我乐意看下去的书都是只看一次就罢,情节细节记在脑子里,印象通常比较深刻。后来又常常听别人说武侠小说以金庸成就为最高,心里渐渐的也就不以其他作家为然,转而读起文言的东西来。如此又过了近两年的光景,有一天躺在床上,双眼直勾勾盯着书架,正琢磨要添些什么书时,忽然间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楚留香与舍利子的电视剧,觉得回忆一下也好,就让正要出门的父亲买了一本《楚留香》回来。哪知一看之下,情节竟半点也不对路。虽长期暗呼上当,却终究喜欢上了古龙的风格。
  花半年时间看了古龙的许多知名作品,然后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武侠空白,直到高二时有一天从学校回家时忽然发现路边有个书摊,上前站了一会后,才再度与武侠重逢。古人相面有一套绝活,我相书自负也是很有一套的,进去一个书店,通常只看一眼架上书脊的颜色排列顺序,就知道什么地方放的是什么书,这有点像“游目四顾”,乍听起来似乎并不稀奇,但真要掌握起来倒也并不十分容易。我当时具体看到了什么书呢?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除了金庸古龙李凉的一些作品外,还有一本《七剑下天山》。封面以蓝色为底,就是后来我列出的署名“青海人民出版社”之版本,当然是盗版,而且还是缩印的,开价六元。
  说来也巧,我从小看书就有个习惯,既便是不喜欢的书,倘若见到序跋一类文字,也都要硬起头皮看完,总觉得这些东西有时比正文还有趣些,就算是当年看金庸的作品,我也是一样先看后记。这个习惯发展到现在,就成了习惯性的刻意收集资料,当然这也是由于梁羽生作品没有什么序跋的缘故。说的有点远了,总之这半年间陆续买的那些盗版古龙作品里,有的前面带篇序言,由罗立群执笔,挺著名的,就不明言了。反正当时已经知道了有梁羽生这么一号人,而且武侠写的虽然可以名列第三,但并不如金庸古龙那么经典,也就没有什么阅读的意愿。正是这个因人云亦云而形成的观念,导致我在整个初中加高一的四年里都在孜孜不倦的阅读西方侦探小说,既然武侠没的读了,那也不妨搞点别的吧。侦探作品不同于武侠,只要迷题设的好,不管写的多不吸引人我都有兴趣往下看,因为看的不是文字描述而是推理过程(有时我甚至先看结尾,搞清楚凶手后才开始阅读,有针对的推理作案手法);至于武侠则有很大不同,倘若开篇几行不吸引我,那就很难往下看了。我是个喜欢悬念的人,所以也特别喜欢推理,最终起了个网名叫“私家侦探”。或许也是侦探小说看得太多,本人逐渐变得多疑起来,总觉得任谁说的话都未必可靠,终于怀疑起罗立群来,颇想见识一下梁羽生是否真的如他所说。随即又想起他说梁羽生作品很有古典氛围,对于爱好文言的我怎么说也是一种诱惑,终于抱着“哪怕上当也不过损失六元钱”的卑下心理,把《七剑下天山》买了回家。
  许多梁迷在谈论自己第一次阅读梁羽生作品的经历时,通常都会说什么“带给我一种惊喜之感”、“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等等言语,但可惜的很,我当时却是极端失望。平心而论,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不仅有着丰富而美丽的情感世界,还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追求。纵观他与金庸两位作家的创作历程以及一些回忆性的文字可知,他们都具有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都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借鉴了西方小说创作中的一些技巧。他们的中长篇小说,结构往往是比较松散的,叙述故事也不够集中。由于报纸连载的缘故,他们有时会来不及润色文字与精心构思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效果,作为读者这都是我个人可以理解的,不过金庸后来曾有一次大规模修订作品的机会,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梁羽生作品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一部《七剑下天山》之外,恐怕仍跟连载时出入不大(例如《广陵剑》仅去掉几处没用上的伏笔)。然而,即便是这部做过大修订的《七剑下天山》,其结构也仍是松散的,但在这篇文章里谈这个话题没太大意义,总之该书第二十余回中有段关于凌未风去草原组织抗清的部分,看得我浑浑噩噩。那真是一次毫无快乐可言的阅读经历,我读的时候几乎就是在强迫自己,始终也没对主角产生带入感,这是阅读《鹿鼎记》、《天龙八部》甚至《侠客行》等同类型作品从未有过的现象,说得更直白些就是根本没有阅读的感觉,边看边走神。直到现在,如果看见有人聊起这部小说的情节,我仍然是比较乐于回避的。
  大概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竟然没有就此告别梁羽生。话说买回《七剑》后,我并没有立即看,而是放了一段日子,期间又买了本《萍踪侠影》。究竟为什么没有立即看,我已经不记得了,可能是由于当时在看什么别的书吧。《七剑》看了十几回的时候,我开始同时看《萍踪》,而不想再看《七剑》的时候,我对《萍踪》的兴趣却越来越大。结果在网上搜啊搜啊的,就找到了清风阁,注册时为03年11月02日,大约是高二上学期期中左右。当时来清风并不勤快,主要出没于令狐飞主持的【原创作品区】,自己写点短篇武侠啥的,惨淡经营,人气可谓糟糕之极。虽然至今仍坚决认为是版主主持水平太过低下导致人才埋没,但两周后我还是意识到非改变现状不可,于是决定去当时的几个评论区转悠一番,终于被我发现了一大空白地带。
  梁羽生。是啊,为什么偏偏是梁羽生呢?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既然是第一次踏入评论区,那就要耍点手腕先确立个形象吧。略微琢磨了一阵,我决定填首词把梁羽生经典的作品嵌进去,最后就成了那首《沁园春》,虽然当时里面有些作品如《冰河洗剑录》、《牧野流星》还是没读过的,但我不说旁人自然也不会知道,总之,该词的反响还是比较喜人的。本打算趁热打铁,自此扎根于评论区,哪知天公有意为难,考试将近,迫得我只好先对付学校那边。
  两个月之后,假期开始,偶然于报上读到一篇关于图坦卡蒙的文字,登时心有所感,想起了梁羽生来。跟现在比较起来,当时的我显然还是比较嫩的,根本没有什么要严肃科学探讨问题的概念,只天真的以为凡感人之文章即好文章,于是用了最多半小时弄出一篇快餐文章,名字也起的不伦不类,叫做《从图坦卡蒙到白发魔女》,有趣的是该文章后来还得到某些论坛的转载,当然我自己也曾主动将其贴到一些论坛。后来在“国学论坛”,我收到一个回复,问及3300年前的花朵居然可以保存至今,是否太过扯淡,于是从网上顺手摘些资料堆砌起来,对方果然自惭浅薄。由此我不仅充分意识到掌握大批资料的重要性,更同时总结出一个结论:未解之迷这种东西不管玄乎到什么地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越吹越多,而且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开始相信。我日后有一篇《“梁氏笔名”诸说谈趣》,就是根据这个结论而写的。
  究竟当年是按照什么顺序阅读梁羽生作品的,已经彻底忘掉了。我这人看书有个坏毛病,就是不爱作笔记,而且通常也不会重读。甚至曾写过一个题为“重读梁羽生先生”的系列,内中也尽非个人的重读结果,而是抱着希望大家看了此文后能去重读的幻想,才拟了这么个名字。该系列写作于高考之前的数月(三月里,我十七岁生日后),最后发出来是05年04月24日。当时总希望自己能够学术一点,多提些理论,于是结合年表炮制了一个“三角形分析法”,也的确得到了部分朋友的支持,哪知后来忽然发现那个年表给出的是“连载时间”而非确切的“写作时间”,如果完全按照这个表格去分析的话,则得出的各种时间都会比真正的创作时间晚上一些。唯一有把握不会晚的,是《龙虎斗京华》,盖羽生当年是临时创作,故动笔时间犹为可考,然此书之创作终于何时,却不可知也。由于意识到了年表的问题,不久又爆发了关于《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塞外奇侠传》创作顺序的大讨论,当然这些闲话不说也罢。
  许是高二下学期的某月,我无法持续按捺因清风阁没有梁羽生专区而产生的失望,于是转变阵营,跑去了侠客社区,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迅速结识了许多姐姐。由于那边水平较清风相对低些,并且我这个人一贯喜欢沽名钓誉,潜意识里很希望有朝一日能混得大摇大摆,终于在侠客社区呆了把月,直到有一天兴致忽起,重回清风,发现月前的帖子仍然有人在回复,着实激动了一下,感觉自己在清风的根基已固,不能轻易舍弃,终又跑了回来。
  差不多就是从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考虑要做件哗众取宠的大事情。我要构思一篇长文章,把将近一年时间里看过的部分梁羽生小说挑一些出来,涂抹上严重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然后高举理性分析的旗号,尽我所能的蒙蔽大家。不过大体方向虽然明确,但当时我并没有急着付诸实践,而是转头将梁羽生的一些非武侠作品放到网上来。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能进一步确立本人在网上梁羽生讨论界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贴我知道的,而别人在我的感化下,贴出一些我不知道的,真正实现互通有无的“社会主义网络模式”。从04年06月05日起一直忙活到月底,我独自手打录入了大半本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笔·剑·书》,然而却应者寥寥,除了看贴不回的和跟贴鼓励的,就没其他人了。但今日想来,这实也怨不得旁人,资料这个东西,无非就是网上有的与网上没有的,前者能找到的我都已找到,别人再重贴几次对我也没什么意义;至于网上没有的,那就要问问:还有谁会傻到像我一样,热衷于跟别人共享资料?由于极其深刻的郁闷,我决定放弃该书制作,直到同年年底海三少提供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笔·剑·书》,希望与我在原基础上合作做完,该项目才继续启动。当然那时我已经买了扫描仪,工作速度较先前不可同日而语。后来与海三少,还有新加入的秋湖夏草、药师丹枫等人陆续合作了《笔不花》跟《笔花六照》两部作品,梁羽生的非武侠作品终于有了第二次阶段性的录入结束,但其时已是05年11月间了。
  正式动笔开写“重读梁羽生先生”这个系列应该是在05年03月初,当时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但要写一篇关于梁羽生的评论,还要写“一篇”甚至“一部”梁羽生的传记。写传记的灵感无疑源于对各种梁羽生资料的搜集,我之前仅仅读过一本《梁羽生传奇》,印象非常糟糕,真正关于作者生平的内容不过三分之一,而且这个数字还是有水份的,因为包括了占全书长度六分之一的附录部分。除了不够详尽之外,该书就没给我留下什么其他深刻印象了,值得一提的倒是附录里的几篇文章,无论尤今的采访还是梁羽生本人在新加坡的演讲,都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资料(网上除外)。我要弄一部梁羽生的传记出来,最好形式上能使它像个年表,既便于检索,也利于日后增补其他内容。至于以年表形式写出来的东西究竟能不能算“传记”,我当时自己也觉得不能,因而本想题为“先生表”,但后来又嫌难听,最终还是决定叫“先生传”。其实刚刚构思传记的时候,我并没有打算写成年表的样子,而是想模仿其他名人传记写成小说体,但这需要一份年表来做基础,网上的又太不详细,所以我只能先自己炮制个年表出来。不过由于我希望在高考前结束全部的写作计划,并且考虑到小说体难免会有许多无法规避的夸张失实描写,最终决定取消后期的小说写作过程,直接把年表当传记哄弄人。
  话说那篇传记的创作历程相当不堪回首,我高考前辛苦把上卷赶完,考后又特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润色,哪知07月发出来后竟几乎没人肯回复,唯一跟贴的那位还是我的高中同学,被我从QQ上硬喊过去的。这事搞得我一度非常沮丧,《先生传》的写作也停滞了将近三周才再度动笔,我当时抱定了一个念头,就是:没人理我,我就自己玩;没人总结资料给我,我就自己去总结。这个思想后来演变成另一个较先前崇高不少的说法,就是我在批驳叶洪生对梁羽生的若干观点时,对三英二云所说的那句:“我要做的只是给未来想写‘评传’的人一份资料,当然里面也包含我自己。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做,我敢说,只有我清楚在整合这些资料时会遇到多大的困难。还是那句话,既然没人给我铺路,那我就把自己铺出来的路拿出来共享。”我始终坚持认为,如果要了解一部小说、了解一个作者,那么首先必须正确的设想他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例如日前我曾跟游龙兄提出“大逃往潮”与《大唐游侠传》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便是基于这些想法。
  《先生传》的写作过程带给我两样好处。第一当然是日后查对资料的方便,凡传中所纳资料,除先生生日等限于条件无法考据的资料外,其他均经过严格筛选;第二则是在写作过程中,查考了许多资料,并由此敷衍出许多设想。例如梁羽生与基督教的渊源,这是目前许多梁羽生研究者都未注意到的一个新领域。只可惜我虽然注意到了,却写不出来,只能在此概述如下:首先,他就读的岭南大学前身为广东基督教学院;其次,梁夫人林萃如生于基督教家庭,是虔诚的基督徒;最后,梁羽生晚年皈依了基督教。除此之外,基督教的一些观念还可能影响了梁羽生的创作。试举一例,《还剑奇情录》中云舞阳当着女儿忏悔的情节,即具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虽说这是照搬《雷雨》而来,但作为一个有选择性借鉴的作家来说,我想梁羽生在此还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并且,梁羽生中后期作品中屡屡出现的“让情”情节与“速配”情节,似也多少与基督教“仁慈博爱”的理念相符,更有些基督耶稣牺牲自己拯救别人的意味在其中了,这种舍己为人的思考模式,在金庸等同时期作家笔下是很难见到的,却大量重复出现于梁羽生笔下,不能不引人深思。

  “重读梁羽生先生”系列,最早写出来的自然是评论部分,即《武侠作品卷》。第一批看过该文的朋友或许还有印象,那篇刚开始时叫做“重读梁羽生先生之三·武侠作品卷”,几天后“之三”的字样就被我抹掉了,不过前一阵子看到baidu贴吧的silvershark版主贴出来的,居然还是那个版本,也不知他从何处弄来,此乃闲语,不多表了。这事我现在还耿耿于怀,乃是因为有个喜欢刨根问底的药师丹枫,看到那个“之三”的字样时,曾经百折不挠的问我“之一”与“之二”分别是什么。我眼看着陈年老帐被翻出来,却终究无力回天,只好告诉她,“之一”乃是《先生传》三卷,“之二”却是后来夭折的《诗词作品卷》。从排列顺序亦可看出,这两个篇目当时在我心中是远远重过武侠评论的。直到如今仍是如此。
  由于是初次写长篇作品,我当时对起名字还比较讲究,虽然不至于像黄易那样查阅《姓名学》一类书籍,但为了美观而决定统一用五字的格式,都叫做“××××卷”,为了凑字数还特意把三个字的“先生传”拆成“先生传上卷”、“先生传中卷”以及“先生传下卷”。这种做法现在看来当然就显得很“弱”了,不过当时倒颇觉是项创举。所谓“诗词作品卷”,原是想为梁羽生的原创诗词做注解与述评工作的,然而最终因为个人的才疏学浅导致搁浅。写完《武侠作品卷》之后,注评了两或三首词,就再也无法继续了。幸好当时“之三”的字样出现未久,尚能通过销毁罪证的手法来掩盖真相。日前与【锁心殿】的美女们一起玩杀人游戏,我做为捕快第一轮随便一猜,恰恰就命中了杀手月下闻笛,一时得意之极,虽基本的侦探学信仰绝不动摇,但也认为冥冥中自有天意,后来跟展令扬聊天时,她也说:“命运太眷顾你了。”回想当初,或许亦是如此,倘若没能迅速抹掉蛛丝马迹,没准当真要咬牙将那《诗词作品卷》写将出来。
  截止到今天为止,《重读梁羽生先生·武侠作品卷》始终是我在网上传播最广泛的一篇文章,当年创作时如果不算最后那多嘴的“后话”,一共是选了十五部小说,巧的是其中无论开篇的《龙虎斗京华》,或是收尾的《武当一剑》,都是我当时还没读过的作品。所以在关于《龙虎斗京华》的部分里,我主要是采用说套话的方法进行评价,后来读了该书,感觉自己信口胡说的言语看起来也挺像那么回事,因此在06年修订的时候就没做大的改动。至于《武当一剑》的评价,当时就觉得比较棘手了,这主要是该书被提及的相对少的缘故,想要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说套话是相当困难的,但作为封笔之作又不可不提,因此只好勉强读了几页,拼凑出五十来字对付过去。除开这两个不负责任的段落之外,第三个要数到《武林三绝》,由于该书多少年来一直停留在“有待见识”阶段,因此我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仅写了几句介绍文字,然后把一篇内容简介引用了过来,聊充字数。也是当时幼小的可爱,总以为字数多的文章就一定好,因此一有机会就朝那方面努力。剔掉那几个不负责任的段落后,还有几篇较不满意的,如《游剑江湖》、《广陵剑》等,由于其时观念尚未掉转过来,因此不满的主因之一就是短,当然也还有写的不够深刻等等弊端,后来修订时皆予以调整加长,也算还了当年的一段心愿。
  除了能够顺利蒙蔽读者之外,该文里有几段话也确实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其中首推《大唐游侠传》那段,曾得到如天山游龙兄等许多高人的表扬,自己也深以为荣。我当年写作时力图每段都从不同角度切入,如《龙虎斗京华》从当年知识分子心理结构入手,《还剑奇情录》从被借鉴的《雷雨》之特点推出小说的特点,《白发魔女传》又附带一些创作时间的讨论,等等,《大唐游侠传》一段则是从作品的内在精神入手。这种多样化的切入方式,后来在修订时也妄图加以强化,如在《武当一剑》里顺带谈谈速配问题,《游剑江湖》顺便说说梁羽生创作阶段划分之类,当然这些问题放在哪里讨论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像这样穿插于各书目里,既有“补白”的作用,又显得花团锦簇而已。
  梁羽生的作品擅于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反映江湖人物最带普遍性的日常面貌和斗争生涯,并且陆续创造出一系列有生气的人物形象,这在他的“唐”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淋漓。由于他的作品中文学价值经常高过娱乐价值,所以喜欢他的读者,绝大部分都既热衷于江湖又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解放后大陆的文学创作,单以其形式来说,一般是以五四之后、很大程度上传承西方的“新文学形式”有了较大发展,而真正具有民族传统的形式却发展的并不很好,其成就最大者只怕非要推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不可,而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正是梁羽生。在人物语言方面,他的行文琅琅可读,具有民族语言的普遍性特点,无论神州何处的读者,都能够看懂(听懂);在作品体裁与风格方面,又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形式,作品力求故事完整与情节生动,同时又强化了细节的叙述、外形的刻画与内心的描写;在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生活基调方面,更映射了中华民族的勇敢不屈,虽处于帝王暴政的残酷压迫下,却能够奋力抗争,永远不会低头,也永远对未来抱有希望。
  大概是由于《大唐游侠传》委实写的太花哨的缘故,大部分看过拙文的读者都认为该书是我最喜欢的梁羽生作品,这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很多情况下,能为一本书写出好的评论,并非意味着评论者最喜欢的就是这部书。我虽然很推崇《大唐游侠传》,并且将其列为梁羽生的特级作品之一,而且在很多场合也因懒得解释而故意撒谎误导大家,但实际上,我真正最喜欢的作品,乃是《还剑奇情录》。我承认,迄今为止我也没能为这部小说写出一篇像样的评论,哪怕是仅仅字数足够的评论,可是在梁羽生的作品里的确只有这部小说给我的触动最大。
  首先,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说,由于这部小说的篇幅很短,因此它全然没有我上文提及的诸如结构松散等等弊端。其次,如果云舞阳可以算是一个坏人的话,那么梁羽生笔下可以跟他并列的,我以为只有以下两人:杨牧、史朝英。这两个坏人有一个共性,就是都被埋没了:杨牧是因为梁羽生的后期作品不太引人注目,史朝英则是因为《龙凤宝钗缘》一书整体水准不高。虽然很多人都说梁羽生不是很擅长写坏人,但我认为那是梁羽生没有在坏人身上花太多心思的缘故,我个人将其总结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推己及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话题我曾经跟游龙兄私下谈过,后来按照这个思路写了零六版重读中关于《江湖三女侠》的一段文字,可惜信件原稿被我弄丢了,一直没能公开。总之,概括来说,就是由于梁羽生拥护“性善论”,并且作者天性决定作品天性,所以他往往只写出人类值得歌颂的一面。这直接导致了他笔下的坏人形象不够突出。
  悲剧常常是在人们面前把既美好而又有价值的东西无情毁坏,《还剑奇情录》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无论是陈玄机与云素素之情,还是上官天野与萧韵兰之情,都在结尾时破灭。然而这仅仅是表面,内中更穿插了石天铎与牟宝珠之情,以及云舞阳与陈雪梅之情。整部小说虽然仍有历史背景,但就像其他许许多多的梁羽生小说一样,其魂魄乃是悲剧。没能为这部小说炮制出一篇像样的文字,我始终抱有极大的遗憾,虽然后来凭着主观臆断提笔写了篇《还剑前传》,把对书中部分人物的感悟混杂其中,然而这终究成了一个遗憾。
  ……
  回忆之门一旦开启,本想继续回顾一下当年整理梁羽生小说的版本以及批叶等其他丰功伟绩,但想想部分秘密终究还是没到可以披露的时刻,因此下文便不妨笔锋一转,盘点些其他事情。
  两年多的梁羽生评论生涯,虽然对许多人而言并不觉得如何如何漫长,但却占了未满二十的我目前整个生命十分之一还要多些。期间对我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人物虽不能说太少,但仅仅凭借手指头,我自忖还是可以数得清楚的。这并非我自高身价看不起别人,实在是网上的梁羽生迷为数不多,至于我真正与之接触过的,自然是还更要少上许多。如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尤其感谢以下四人:华清颦,天山游龙,弹指间,海三少。当然其他一些人如花无语、药师丹枫、零落一身秋、潇潇、箫寒、楚心、秋湖夏草等等,也是我尤其感激的,此外还有一些非梁羽生迷也在不同层面给了我一些启发,至今想起仍颇为感动,如luoying6、侠圣与graceluna、展令扬等,都是无法不感谢的人。
  读者不用劳神下问,我把清颦列在第一位,自然由于她乃是网络老婆的缘故。颦儿对我的最大影响在于同人作品方面,想当日创作《还剑前传》时,表面上是要与游龙兄之《塞北风云录》互为犄角,实际上也含有与网上诸多同人作品争一日之短长的嚣张气焰。该文写了一回多点,便交颦儿过目,虽未能提出什么真知灼见,却找来相当一些她觉得不错的网络梁羽生同人作品给我看。她的行为大大激发了我迅速将小说写完的意愿。我写文章一贯比较像枪手,虽然谈不上什么立等可取,但有了明确的概念后,信口胡诌起来速度也是很教人惊讶的。四回《还剑前传》一共只用不到四周,从成品的情形看来,好像也算说得过去了。
  如果我可以自诩为一个信手拈来又贪多嚼不烂的“二流学者”,那么我或许能把天山游龙兄称为“孜孜不倦的专业评论家”。我本人于评论一道荒废已久,主因即为自觉压不过游龙兄,索性便绕过这坐大山,玩把“综合实力”。按说我实在应该把他放在第一位的,但是……嘿嘿,大家看看第一位是谁,就自有妙悟了,这个话题在此按下不表,总之咱们言归正传,自从认识游龙兄之后,我几乎每次与他谈话都有极大的收获,有时是他暗中拿自己观点潜移默化的诱导我;也有时是我切合谈话的内容忽然想出些莫名其妙却又挺像那么回事的观点来。游龙兄的帖子,我一般是不作回复的,因为他大部分观点都跟我想法一致,即便偶尔有些出入,但处在那种情况下基本上我也提不出什么更好的说法,顶多就是通过排比资料的玄虚手法暗示其他人:“本人于该问题也颇有心得,然天机不可泄露也。”游龙兄的文章通常是以梁羽生小说为主体,而我近来则逐渐演化成以梁羽生这个人为主体,看似背道而驰,其实却仍是一棵树上的两根枝,所以未来交流的机会必须更加频繁才好。另外想说的是,我觉得游龙兄目前的评论体系比较散,虽然也曾提出关于梁羽生创作阶段的划分问题,但目前看来他的文章还是“各自为战”的情况,缺乏一个对梁羽生创作历程的宏观描述,很多时候只是就事论事,没能联系到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景,拘泥于小说本身。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首先其必然是该作者全部作品之一,其次是属于该作者创作时所从属的流派,最后则是属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三个大的范围都是与作品的产生存在直接关系的,然而目前看来,包括游龙兄在内的许多评论者都未能给之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个体入手,无形中等于割裂了与其他作品的连带关系。虽然这其实不能算是什么遗憾,但对于一个很强的朋友而言,我还是希望他能变得再强、更强。
  接下来是弹指间,这哥们没说的,大家都是天津人,平时手机联系与网上联系双管齐下,关系铁的不得了。弹哥对于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断骚扰我,其结果为直接或间接的催生出许多作品,例如《还剑前传》的第四回,当时本来是不打算写了的,后来经不住他的循循唠叨,终于还是给续完了。此人对民国时期的武侠作品始终抱有极大兴趣,也着实有些阅读心得。虽然梁羽生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继承民国武侠而来,但民国武侠我目前还没发现有哪部能够激发我连续阅读的兴趣,所以当发现弹哥喜欢王度庐、郑证因等人时,我不免感到非常奇怪,当然也非常佩服。由于距离比较近,因此关于这个人的许多缺点就不披露了,这也是为本作者安全着想。哈哈。
  海三少是我尤其感激的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不会下决心把那些梁羽生的非武侠作品放到网上来,虽然无法写出更多的篇幅给这位朋友,然而感激之情却不会因此减弱分毫。
  按说一篇回忆性的文字能白唬出这么多字来,的确又足够我骄傲一段日子了。下面再忽悠几句,就准备结束此文。
  记得以前聊天时我曾言及,如果有朝一日能够仿照曹雪芹的“红学”确立一个“梁学”,那么我但愿自己能是考证派的。我乐于当一个垦荒者,无论孤独与否。所以当大家还在孜孜不倦的沉溺于小说内容时,我已经可以一个人翻阅资料,独树一帜的涉足一些新领域,如版本学等。假以时日,当我把某个领域开垦到一定地步、确信有其他人可以接手过去植树造林后,我还要再去开垦其他地方。这意味着,我将会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小成,但可能始终不会在任何一个领域获得大的造诣。以上就是我所选择的路线,或者说我的理念亦无不可。我目前仍打算继续走将下去。
  此文的创作灵感原本来自游龙兄那篇《心路历程的梁羽生著作》,明眼人一看便知。游龙兄在其文中只用了很小的篇幅写回忆,更多的篇幅却是谈了他读梁羽生作品的感受。然而我的读书感受基本上都已零散的穿插在各篇文字之中,并且由于枪手般的天赋,几乎是凡有感受便落笔成文,偶尔有些不够敷衍成篇的观点,也均想方设法的融在针对别人的回复里,总之均要使之在第一时间面向世人。这使得我腹中已经没有什么存货,不能实现原定写作计划了。
  此文写作过程中受到多方关注,侦探感激不尽,未来也将更努力。日前曾萌生编一部《羽生研究资料汇编》的想法,这数日来正在贯彻执行中,因此希望大家看到什么好文章的话,请务必推荐于我。最后,真诚感谢每一位有耐心看完此篇的读者。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1060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武林盟主

折腾梁迷平台的

积分
45730
声望
37035 声
银两
508970 两
回帖
11890
精华
11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5-15

宣传大使书编十年坚守同心圆

发表于 2007-1-14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开启回忆之门

是不是改下,加点真情实感啊

家园还有哪些密码不记得人可以找我还原密码232790139@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6

回帖

1115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115
声望
1039 声
银两
21923 两
回帖
66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6-11-16
最后登录
2011-8-30
发表于 2007-1-1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开启回忆之门

签收完毕~~~私家有奖
暮色雨中来,潇潇落江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9

回帖

1544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544
声望
1491 声
银两
10591 两
回帖
39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10-12-24
QQ
发表于 2007-1-25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开启回忆之门

签个字,批准楼上。
有些糊涂,有些任性,有点大意,有点小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回帖

162

积分

师出名门

积分
162
声望
157 声
银两
3198 两
回帖
4
精华
0
阅读权限
25
注册时间
2010-8-1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10-8-1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请问如何联络到楼主,有比较急的事情请教。有关梁羽生,日前要拍一期节目。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1

主题

3223

回帖

2万

积分

武林盟主

积分
24935
声望
21139 声
银两
53013 两
回帖
3223
精华
5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5-14
发表于 2010-8-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试着到楼主博客留言:

http://blog.sina.com.cn/u/1273249223
梁羽生家园http://www.yushengbbs.net/bb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5-15 14:5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