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羽生的市场性和时尚性

药师丹枫

 

 

 

  梁羽生的书过时了!租书店、网络某些言论似乎都传达着这个信息。我作为一个梁爱好者彷徨过,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过时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个人觉得不。
 

  判断一个东西,不能只看舆论,要看的是事实。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现书好是坏,人是高是低,更多的是跟电视走或跟着舆论走。于是掌握舆论的发言权就是时尚,就是主流,不完全真实的公论被几个人说上一千遍也成了公论。
 

  所谓公论,无外忽掌握舆论导向的学术界或者行业大佬随口凭己喜好定下的言论或者为了预测中理想市场说出的言论,自然或不自然的统一了口径成为了公论。于是有了好坏,有了高下,有了说出这些话语人存在的必要性,也有了某人优秀、某人过时、某人差劲的公论……更成就一个统一繁荣的市场。“金古黄梁温是五大家”被杂志一普及,就成了许多武侠初学爱好者心中江湖高低排名;《昆仑》一吵作就成了旷世奇书;金庸一进大学课本,金庸就是文豪,评论者跟风一捧就成了评论家……诚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最初听到耳朵的东西,通常会成为概念让人不愿或不敢尝试新东西,而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个人一般不愿意和群众(时尚)的审美观差距太大,愿意跟着时尚走,所以有人成为市场的宠儿,有人为市场的抛弃者。而漫长的时间终于会还原大部分事实,市场的冷落者有可能变为常青树,而弄潮儿也许会新的弄潮儿代替。经典和时尚都有市场,区别是时间问题。
 

  现在,梁老还没成为市场的抛弃者,但也不是市场的宠儿。一个被“公论”定位为:才气不足、不会编故事的新武侠开创者,5大宗师之一……没被市场遗忘只是因为他的开创性?似乎没错,但这些言论最多只有5分对。

  梁小说的先天不足
 

  出版上存在问题。梁先生小说共写了35部,内地出正版书34部,正版书无前言后记,惟一让人了解作者其它的梁羽生全集排列也不是完全的最佳阅读顺序。偏梁老的书连续性强,无顺让人难以方便阅读。广花的还有一版居然分册78册,即使其它版只50多册也让人觉得读完需要很长时间。而金庸书的十四字对联则给人指导,分册并不多,激发人读完。梁书经典作品未特别强调突出,书本身参差不齐。梁书有些为过渡书目,作者因常同时几本书一起写,某些书写得就不一定认真,且修改润色度并不大,可度性确实不高。初读一本并不优秀或者难以耐心看进去的书容易以偏盖全,无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如认为《草莽龙蛇传》就是梁羽生的风格那就是冤枉了)。即使读过多本,想看完全,也可能因一部书的打击不再继续阅读下去。或因传统平淡给人一种相似感觉,误以梁书都是一种模式不想继续读。喜欢也想看,也并不一定能看到所有的梁书,手头不一定都有(买书贵,借书麻烦,而现在租书屋里更多是低成本的奇幻作品)。大陆正版书梁书的价格比金的单本贵,还有错别字、漏损等问题,更何况武林三绝未出版。此种不足,出版社应有能力解决部分,希望下版书可以带给我们惊喜。
 

  情节设置上存在问题。梁著情节时间冲突很多;配角名字经常一样;诗词过多有让人酸的感觉,武打情节过于细致,让习惯古龙武功描写的人头大;平淡、门当互对现实得让人没激情;历史年代长且混乱,事件多人物主角多让人记住难……这些不足有的是硬伤,有的换个角度看是优点。但可以弥补的缺点希望能在梁老健康的时候能弥补。
 

  暂时普及性上存在问题。我内心一直觉得金的书像《三国演义》,老少皆宜,热闹,普及性好。梁老的书更像《红楼梦》,没耐心看不下去,很文化普及性不强,某角度说也是残书。当然武侠的地位现在虽高,但地位还不远及名著,是不是经典只能经过时间洗礼才能确认。我认为,经典的东西永远会有市场(现在虽梁迷不多但一直生生不息),同时经典也有再度时尚的可能性。

  评论家的影响力
 

  梁老的脾气好是人所共知的。既然是评论家就需要评评江湖高低或捧捧作者,所以赞美一个人时候要和金老比才气顺便赞美下金,要和梁老比进步顺便批评下梁。说金老的缺点改金老的电视是要被骂的,古龙已经死了,所以说古龙不好也是不厚道的。那说谁好?梁老的脾气好,梁迷的力量也不够大,就说梁不好吧,就乱改编梁的吧。梁毕竟是书生不是商人,叹。(此语虽刻薄也是实情)
 

  罗立群的很多评论确实不错,但我看得最多的,其流行最广的大概就是大陆古龙全集中的前言。“前工后拙”,也许有一两部是,但我至今也不知道这个评语是评的梁老的哪几部书?标准是什么?但那篇文章很多观点似乎是对的,所以关于梁老的论点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多,有的干脆全盘接受。罗立群也许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但他的那篇文因特殊原因流行,无疑是影响力最剧烈的,很多人没看过几本梁书的写文章或发表意见时也喜欢如此说,其中不乏有名望的评论家,公论如此嘛!
 

  如罗立群等评论家属于学术派,车田小美大该就是时尚派。第一次看其文是04年第一期武侠版,写得感觉不是很赞同但觉比较有意思。有这篇文章的因素吧,我个人认识了侠客小区,才有了后来和羽生阁的结缘,而现在再看车田小美的其它文,天!真的错误太多,网络跟风转帖的人也很多,不知又会影响多少人。但其中以时尚角度谈梁,这种方式我还是很赞同的!我花痴很多梁评作者的文,现在认识了其中的许多,开心。但我也希望他们的文对人的影响力是正面的大于负面,好的文可以欣赏喜欢借鉴,帮助自己阅读鉴赏,分享快乐。但同时得牢记思想不要成为别人的跑马场,也不要人云亦云。

  梁老和《昆仑》
 

  《昆仑》的炒作让梁老在大陆平面媒体时尚了一下,让很多不知道梁羽生的时尚新人知道了有过个叫梁羽生写武侠的人。而更多梁迷对梁老的题字不满或失望。我先也是失望,但侠客小区羽生阁和凤舞昆仑合办的昆仑活动让我更尊敬梁老,也理解了凤歌。《昆仑》的作者凤歌曾明确告诉我他喜欢的是金老,但尊敬梁老。而我也不喜欢《昆仑》,但对凤歌尊重,凤歌也只是受益大于受害的市场被炒作者。所以梁老为《昆仑》提字,我更愿意理解为梁老提携后辈之意,凤歌也借此表达尊重之意,并因为题字增添信心。凤歌的金庸体在仿古龙体、仿温里安体、奇幻作品泛滥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个亮点(虽然个人认为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说,《昆仑》和《英雄志》实际上的倒退。如现在有人写纯梁体也是退步。)如果是金老题字,也许凤歌更开心吧,但题字的是梁老,愿意提携后辈的人品值得尊重,何况凤歌是金老的“门徒”(如果市场不过分炒作这也是一段佳话啦!可惜)。

  梁老和《七剑》
 

  梁老最近的热主要还是因为《七剑》。徐克的《七剑》和梁老的《七剑下天山》,一种模子两种诠释,徐克的市场角度确实比梁老强。梁老的《七剑下天山》经典但未曾拍过影视剧,徐克看中想拍,梁老还在世,既然还能亲眼见影视版,那就拍吧。梁老的《七剑下天山》是革命的,现在如果拍革命的内涵的作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是不合时宜,《七剑下天山》的电视改编之大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徐克的《七剑》就谈人性谈团队等,谈得好不好就不是我评价的范围了。梁老也谈,谈的很文人角度,徐克则是商业角度。从这,让我想起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髦国情。在商业文化内涵不发达的时候,有部分文化元素的时尚大片可以看,而且是从《七剑》里挖掘出来了,我们就应该知足了。不喜欢电影《七剑》,但对徐克表示感谢。

  作品和影视
 

  金老的影视剧泛滥得已经让很多人反感了,同时这种反感因为现在梁剧小热也牵扯到了梁。而梁老的作品我上回统计了一下,包括最近的几部也只拍了10部书左右,近20部影视剧,其中《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录》爱情可为主线的书被拍得最多。从公共关系学角度说,电视宣传的影响的持续性虽小于书,但电视普及性远大于书,所以电视有其存在价值,金古的大热和电视不无关系。梁老不是太会运作自己的书,不主动为改编运作,对改编懒于计较,甚至可以在火热时不计较署名版权等,在热度下降时也不公关运作,因此难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既而人们也怀疑其市场。
 

  但即使再冷,也有经典被翻拍的作品。《云海玉弓缘》是梁老不多的不带政治的小说。其中的爱情让很多人感动,被许多人喜爱。《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虽然历史,虽然政治,但改编者弱化或干脆不拍,更强化爱情。爱情是永远不过时,但爱情外的东西才更让人深思啊。金庸剧好拍好看是因为其中的爱情,梁剧不好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爱情一般不是主线,梁剧被能力不强的编剧改得只有爱情就显得单薄难得好看。想着电视剧里毒女人“澹台镜明”“何萼华”,烂情的“刘郁芳”我就汗颜。梁公笔下的女子那有这样的啊?梁公笔下多是英姿洒爽或温柔可人的标准中国女人啊!两男追一女或四角一对一不比两(多)女追一男特别些、可爱些?为什么非要有爱情吃醋者,孤老者?金庸的四女追一男就YY?就好看?让人满足些?中国的国情是男追女多,所以电视要女追男才好?金剧,古剧这类情节已经够多了,希望梁剧还是少一点吧。
 

  观梁剧,新家坡的《塞外奇侠》意境把握得较好。梁的诗词,梁的政治本是电视不好表达的。香港TVB能把金梁古温黄改成一个味道,亚视的片子不错也很久远了,台湾人喜欢有皇帝,内地喜欢符合国情的改编。梁迷或者不是梁迷的看电视还是当看普通古装片为好,不要想和梁的关系,也不要为电视烦,好片的开心,坏片郁闷一下一笑而过吧,梁老不记名利,我们更谈不上名利,有则看或不看。无就有钱自己拍好了。
 

  梁老会赞扬《大长今》,我想是梁老书中有很多和《大长今》类似的思想,家庭,传统、女性,独立,政治、爱等。韩剧流行的今天,内地并没总结好流行的内在原因,在现今传统回归、女性解放、渴望政治民主的今天,梁老书中的时尚性并不弱,如《白发魔女传》《云海侠影录》固然是爱情的爆发,《大唐游侠传》的侠义、《冰川天女传》的温情也是紧跟时尚步伐的。当然也要去掉其中过时错误的思想。暴发户诞生的时代逐渐结束,社会逐渐稳定层次分明,当金庸的奇迹不再,剩下虚无和爱情的时候,梁老还有诗,家和现在觉得看得气闷以后会更加珍惜的传统。

  其实有人喜欢是有市场,而传统是永远的经典和时尚。

  后记
 

  一个多月前写这个东西,旧雨服务器的短暂休眠使得这篇一年前就想写的文章得以有空写,5小时4000字,没借助任何参考数据。而写下来发现很多都是一年来在回帖中反复提到的观点被我直接打在文档里。只是写好后却发现不适合发在侠客阁子。而后一个月由于我的错误,我和我的朋友们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受伤,压住愤怒彷徨中维护曾经的家,毅然离开崛起打造新的家……
 

  这贴可以说是我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时间定格在06年10月中下旬,前几日想到梁的男女问题,和这一主题也有关,以后有空再写吧。
 

 

精品回复
 

  花无语:
 

  药师说得很全面,梁书本身存在不足,主要还是梁书不是一味注重故事情节,刻意迎合读者,在现在浮躁的年代,受冷落不可避免。
 

  药师说的对,所谓的武侠评论家水平基本上都不高,大多也只是以吹捧金庸为能事,像罗立群在《古龙全集》的序言上对梁书的评价,实际上是很业余的,“虎头蛇尾”之说更是可笑,《云海》《白发》的结局哪个不是经典?这些人大多都没有真正认真读过梁书,只是人云亦云。这也是武侠评论的通病。
 

  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因为暂时的被冷落而失掉它的价值,总会有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所以也就会有梁书的继续流传。

  天山游龙:
 

  丹枫妹妹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内容真的很广,几乎可以说每一点都有广阔的讨论空间。无语兄的回复也真是说到点上,个人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吧。
 

  梁书真的过时了吗,个人坚决持反对意见。虽然现在梁书在很多武侠迷心中不是最受欢迎,但是依然拥有一批读者群。而且据我所知,梁书的中老年读者依然很多,而且对梁书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正如无语兄所说:“是梁书不是一味注重故事情节,刻意迎合读者,在现在浮躁的年代,受冷落不可避免”。但是梁书却是最为反映作者心声的文字,阅读小说,当可慢慢体味羽生先生那传统、善良、温雅的个性,俗语说,言由心生,通过作品同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交流,无疑在武侠作品中梁书是最佳的选择。或许很多年青的读者在充满激情的年代不会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当冷静下来读一本梁作或许能够慢慢体味到其中之真。另外传统的中国文化不是那么容易割裂开来,而梁书中的丰富的文学气息和文化内容使梁书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正如丹枫妹妹所说的“经典和时尚都有市场,区别是时间问题。”和“经典的东西永远会有市场(现在虽梁迷不多但一直生生不息),同时经典也有再度时尚的可能性。”
 

  梁小说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不可否认,梁书确实存在某些不足或不尽完善之处。如小说水平参差不齐,不及金庸只有15部作品显得少而精,这也主要由于其中期创作时经常几部小说同时创作所造成的,之后又没有如金庸般进行长期的修订。因此如果看到如草莽之类的作品,难免会对作者的整体水平产生一个疑问。这方面个人其实深有体会,正如我看第一部古龙小说是《失魂引》,之后很长的一个时期我都拒绝古龙。应该说梁书的整体水平还是比古书要高一些,顶峰之作也不在其之下,之所以不如古龙流行,主要古龙的作品“短而巧”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特点。至于诗词、武打方面应该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武打虽然不快但却是很美,现场感很强,两者相比各擅胜场,主要在于读者群的不同欣赏方向。
 

  梁老和《昆仑》表现了一位前辈长者、一位前武侠小说名家对后辈的赏识,也表现了梁老对大陆武侠创作作家之期望,不可否认的是该题字也给作品带来了很强的广告效应。
 

  梁老与《七剑》,徐克的电影《七剑》是快节奏的,因为要求在一部电影中展现整部小说是不可能的,只有大量的改编,是一种商业化的需要,而电视剧《七剑》则其实是《七剑》的前传《塞外奇侠》,可以说《塞外》其实讲的也是“七剑”,即“七剑”中的“前五剑”的故事,可以归入大范围的《七剑》中,但是一部前传就用了四十集的篇幅,也可以说导演对《七剑》的挖掘还在进行之中及导演对这部作品价值的一种认同。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和电视的《七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梁作的市场,也可能带来一批潜在的读者群,尽管我们对电视、电影的改编不是持赞同态度,但是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作品被发掘。
 

  梁著与影视。近年来,梁著的价值性也越来越被电视导演所认识。未来会有更多的梁著作品被搬上电视,个人最希望看到的是《女帝奇英传》,但又怕看再次感受“双冰版萍踪”的那种心情,毕竟那一部作品给我的伤害很深,真的很深,看后感觉很失落、空荡荡的感觉。
 

  梁老与评论家。评论家确实对作品的推广有极大的意义。如金庸小说般的流行,也得益于资深评论家的一再推介。港台的《金庸茶馆》,大陆的陈墨、孔庆东,无疑对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个人一个很不满的是很多评论家总是把“金庸标准”作为武侠标准,对其他作者不是深入了解之下却加以作出论断。相形之下,古龙小说还有一些较出色的评论家,如曹正群、覃贤茂等,而梁著个人目前还未见到较出色的评论家写出较有影响的评论作品,最出色的梁著评论主要还是流行于网络上,其影响力还不是很广。这方面恐怕只能寄望于论坛的朋友努力改变这一局面,如无语兄的作品他日若能出书进入市场,当有着极大的意义。目前对梁的评论最好还是陈墨,可惜的是陈墨先生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迷,以金庸的标准作为衡量其它作家的标准在陈墨身上最为明显。至于罗立群,该篇金梁古评论充满个人的主观臆断,对梁著可说是极不负责,当年个人初看该评论时就极想写文驳之,刚才无语兄也指出了,不好意思的是十多年过去了,真是惭愧,不过个人想这篇文章以后一定会写的。
 

  丹枫妹妹的话题实在太广了,个人就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很是疏浅,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