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与武侠小说

 

 

 

  之前在家园曾写下《回忆我与羽生小说》一文,文中将阅读梁著的一点个人经历作了一个简要回顾,刚查了查,不觉又过了五年。我本人是个梁迷,同时也可以说是个武侠迷,而从小学至大学的十多年读书生涯,又处在内地的一个武侠热潮中,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算是看了不少,而更难得的是当时和身边家人、朋友、同学交流武侠小说的那一个氛围,比起现在论坛的交流、拍砖其实也不遑多让,直至今天,在脑海中还残留着一些零碎的回忆。就整个武侠小说阅读经历来说,其中涉及梁著部分已作了简要回忆,本文主要将涉及的非梁著武侠作一零碎回忆,由于涉及的武侠小说种类较多,写成文章自不能如回忆梁著那样形成体系,而是将一些零碎片段凑在一起,既回忆个人阅读的感受,也回忆在阅读过程中交流、交往的人与事,更希望借此同家园的朋友开展进一步交流。

  最初接触的武侠类作品

  打算写这篇文章之前,一直在脑海中搜索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初接触到的武侠类作品是什么?经过反复地回忆,感觉中自己最早接触到的武侠类作品应该是来自幼儿园时期家里奶奶、父亲多次给我讲的“方世玉打擂台”的故事。对这个故事很多朋友应该都比较熟悉,故事的源头来自清末通俗小说《乾隆游江南》(一名《圣朝鼎盛万年青》),该部书前几年看过,算得上很早期的武侠小说,之后四、五十年代的流行香港地区的“广派武侠”也多有这方面的故事,但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方世玉打擂台”,打死雷老虎,又最终激起的李巴山、五枚大师的大战。小时候喜欢听故事,这个故事在当时可以说是百听不厌,里面中很多情节如方世玉从小要浸在药汁中练成铜皮铁骨,苗显、李巴山、五枚大师的师门渊源、还有一场接一场的擂台战这些武侠元素都从那个时候植根于脑海之中。后来还看了这个故事的连环画,分上下二册。当然后来还听到大人谈及方世玉的结局不是很好,有一个版本是最终死于五枚大师的腿下(这个版本正是出自《乾隆游江南》),听后觉得很是难过,一直不清楚原因是什么,但是说的人也是听说的,直到几年前将该部小说看后才清楚原来这部小说中,少林派最后变成了反派,被峨眉的白眉道人和五枚师太率众剿灭,说实在这部作品水平真的不怎么样,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前后脱节,至善大师、方世玉、洪熙官前面都是正面人物,之后都变成了反派,但这部作品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后“广派武侠”的创作,当然在“广派武侠”中,少林英雄成了正面人物,而白眉道人则成了最大的反派,不过广派武侠并未将五枚大师置于少林派的对立面,而是让她脱离于两派的争斗之外,应该是考虑到其同方世玉的传艺之情吧,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才了解的。

  80年代初武打电影、电视剧开始流行,从《神秘的大佛》、《少林寺》、《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少林小子》……其中还有一部涉及方世玉的《新方世玉》,电视剧则以《霍元甲》、《陈真》为代表,所有这些一部不落地看下去,而当时的连环画也开始出现这类的作品,有根据电影、电视剧绘制的,也有新的故事,这样对涉及武打类的东西兴趣越来越浓厚,为日后成为武侠迷打了一个基础。

  借到的第一套武侠小说

  一年级暑假,我开始尝试读一读小说,一开始接触到基本都是评书类小说。第一部是《说唐》,觉得读起来也不是很吃力。之后是郝艳霞版的《杨家将》,分《杨七郎打擂》、《大战黄土坡》、《巧摆邙牛阵》、《穆桂英下山》四册,读起来很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四处借书。感觉那个时候,整个社会读书热很盛,不论亲戚、同学家中,都能借到书。又借了几本评书如《三上肉丘坟》、《兴唐传》、《哪吒传》、《呼杨合兵》之后,至二年级寒假,春节前夕,又在一位很好的同学家中看到了一本名为《书剑恩仇录上》的书,于是也当作评书借回家中,对于封面的作者“金庸”则没半点概念。

  回家之后,翻开书本,匆匆读了约两回左右之后,对眼前这部小说产生两个看法。一是同评书相比,每一回的篇幅要长得多,评书大约是数页至十左右页,而这本书是二、三十页;二是这本书阅读起来不象以前看的那些书,倒象是电影院里看的武打片。

  这些年在网上武侠论坛中,经常看到有人随意地贬低某一作家的作品,包括梁著也在其中,所依据的唯一理由就是“他看不下去”,当然面对这样的人,说什么都是多余。这里为什么会提及此,也就是说我当时对《书剑》的一个感觉“看不下去”,情节远没有评书精彩,而且节奏特别慢,拖了很长的篇幅似乎还没有看到主题。勉强看了四回左右,自己不想看了,将书给我奶奶读。这就是金庸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不是说金庸小说水平不高,应该是我那时的阅读水平欣赏不了。奶奶看完后,把书还给同学,过了一段时间,实在没书看了,又从同学手中借过来,将上册看完,仍然没有太多激动。直至三年上学期,才断断续续看完下册,这就是阅读第一部武侠小说同时也是金庸小说的经过,但就算这时,对小说作者金庸仍没半点概念。而这时,梁著《七剑下天山》也已经看了部分,但没有看全,一直在想办法找。说句实话,我读梁著的时候觉得每一部对我的吸引力都很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金庸小说有好几部有点读不下去,放下之后也不急于再拿起书,《书剑》之后,还有几部都有这方面的感觉,下文再提。当然过几年再看,又有另一番感觉。

  这个时候同武侠相关的连环画越来越多,读了好几本,心中其实还是很喜欢这种题裁的书。而那个时候除了小说和连环画外,还有一种武侠的薄册和小报,家里人有时也能在外借到一些,偶尔也能读上一两篇,如白眉道人火烧少林寺、洪熙官大闹峨嵋山、吕四娘刺雍正的故事都是在那个时期读的,不过那个年代所借的书刊一般都在家没法放太久,所以很多都没来得及看,而且也没留下一两份,后来想起不免觉得遗憾。

  亲身体会的“射雕热”

  八十年代中期,内地掀起了一股“射雕热”,作为小说的《射雕英雄传》和TVB黄日华、翁美玲版武侠剧《射雕英雄传》同时红遍内地,那个时候我虽然是刚升小学三年级,也真切地体会了这股“射雕热”。

  初接触《射雕》是从连环画开始,有一天同哥哥在书店里连环画的柜台中看到几本从封面看应该是武打类的连环画,封面画得很漂亮,封面左侧写着《射雕英雄传》之(集数),封面图的下边则是本集的名称,看着封面就觉得很吸引人,于是将柜台的几本全部买下。这套连环画即为“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连环画《射雕英雄传》。全套共12册,分别为江南七怪、荒山恶战、大漠射雕、比武招亲、夜闹王府、长春服输、九阴真经、大闹禁宫、荒村野店、铁掌峰顶、铁枪庙中、天降神兵。那天买了第一、二、五、八四本,八十年代书店里的连环画往往很少全套出卖,都是分期分批在书店中销售,如果想凑齐一整套,就要勤往书店跑,但即便如此,由于印数有限,经常会漏掉几本,其中主要原因我想一是出版社的人力所限,二是考虑到读者的购买能力,成套出的价格较高,分期分批出读者容易接受。购齐全套《射雕》,前后约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记得最后买的应该是第3册《大漠射雕》。

  就八十年代出版的武侠类连环画中,不得不说那套《射雕》的水平很高,就内容情节而言原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都在十二册连环画中,就连很多小说的细节连环画都提到,不足之处是删去郭靖送黄蓉到一灯大师处疗伤和最后的华山论剑等情节,“南帝”之名在连环画中没有出现。就图画而言该版的画工也很出色,郭靖的稳重朴实,黄蓉的美丽聪明、杨康的英俊风流,甚至连黄药师的飘逸、洪七公的正气、丘处机的刚烈等都画得传神,略显美中不足的是欧阳峰的形象欠缺一代宗师风范。对比同期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四册《射雕英雄传》连环画,无论从情节、画工上,这一套应该是胜出许多,而后期出版的《射雕》连环画则更不用比,则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购买了《射雕》连环画之后,全家上下包括自己都很喜欢这套连环画,在班里也有不少同学家中购买了这一套,于是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中都经常听到谈论《射雕》的声音。在此期间也即是三年级寒假购买的七册《七剑下天山》连环画,同《射雕》相比较,家里的人大多认为《射雕》内容更为精彩,就我自己而言,则是觉得有点难以取舍。

  连环画热还未过去,三年级下学期外面的录像厅开始放映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全剧分“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三部49集,这也就是当年风靡内地的83版《射雕》。两集三毛钱放二至三天,作为武打片迷又是《射雕》迷自是不放过,几乎每周三下午、周六、周日都和同学一起前往观看,甚至有时晚上也去。看完第二天在学校里谈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降龙十八掌、蛤蟆功在很长时间成了同学间的热门话题,83版的改编虽然很大,但是剧情还是相当吸引人,很多同学都迷着这部剧,也不觉得改编会有何不妥之处,反倒觉得另有一种精彩。而录像厅播放后不久,电视台又开始播出,而且是市、县两家电视台同时播放,于是大家又看了一遍,当然家人也一起观看了全剧,但可以说即便如此,仍有意犹未足之感。也正是在此期间,原著“金庸”的名称开始深深记入脑海之中。

  在观看电视剧期间,越来越希望读到原小说版《射雕》,那段时间也发觉很多书店出售《射雕》原著小说,当时先后出版的分别有鹭江版、吉林版、海峡版、长江文艺版等版本,最经常看到的是鹭江版全套三册,但当时作为小学生当然是无力购买这样一套书,只能是望而兴叹。而后不久还是从借《书剑恩仇录》的同学家中借到那套长江文艺版的《射雕》,全套二本16开,封面淡黄色,定价似乎是接近4元。那一个版本似乎是当年比较流行的一个版本,身边很多人看的都是这个版本,遗憾是内容有所删减,印象最深是李萍自杀这部分被删掉,只是用一句话带过。不过整体内容删得也不是很离谱,基本不影响阅读。但即便如此,当时能够看到这个版本已非常开心,估计前后看了不止两遍。直至数年后,才看了完整版本的《射雕英雄传》。

  寻找《神雕侠侣》的曲折历程

  在读武侠小说的经历中,经常会有某些小说想读但是找不到书,越找不到书越想读,这样的武侠小说除了后期的“梁著三武”之外,《神雕侠侣》要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还在阅读《射雕》和观看射雕连续剧的时候,就听身边的亲戚说起《射雕》有一部续集《神雕侠侣》,讲的是杨康的儿子杨过的故事,于是心中对这部小说萌发了阅读的念头。一段时间后,那位借给我《书剑》、《射雕》的同学带了一本《神雕侠侣》第二册到班中,利用下课的时间借来翻一翻,从书中看到了杨过和郭芙的名字,还看到欧阳锋与洪七公于同一天双双在华山归西。不过那同学这次不肯将书借给我,书也不是他家里的。

  当时市面上的《神雕侠侣》比较流行的有两个版本,一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分上、中、下三册的版本,一是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分四册版本,后期还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16开版本。当时那位同学带到班里的是时代出版社版本第二册。

  三年级暑假,从电视上看完了黄日华版《射雕》不久,父亲就借来了一本陕西版上册,能够这么快看到书自然很高兴,翻开书本开始兴致勃勃地阅读起来。但是当上册读完了之后,中、下二册再也借不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托亲戚从县工会图书馆借到时代版第二册,接着陕西版上册部分读下去,读完之后,又是再也借不到书了。由于第二册的结尾是杨过、小龙女进襄阳行刺郭靖,心中一直想着后面的故事应该会怎么发展,杨过与郭靖会不会有一场大战?之后虽多方托人,但好长的一段时间仍然借不到书,期间倒是借到一部署名金庸的《射雕前传:神箭金雕》,只有一本薄册,但当时也当作金庸的作品阅读,这本《神箭金雕》其实也只是《神箭金雕》的一个片段,不过读起来感觉还是不借,把书转借给很多人。

  暑假将近结束的时候,外面的录像厅开始放映刘德华版《神雕侠侣》,这样的机会自不会错过,到外面看了几集后,暑假结束了,再没办法一集不落地看下去。想着《射雕》出版了连环画,《神雕》会不会也有连环画,但是一直没以有找到。当年的《神雕侠侣》为什么没有出版连环画,其原因确实是令人费解。但尽管如此,还是断断续续地到外面看了部分连续剧,最后六集都看了,基本知道了一个大结局。

  直至四年级的上学期快结束,才在一家比较熟的租书摊中发现那里有一本陕西版的中册,一本时代版的第四册,于是赶紧利用中午时间、下午放学的一点时间到租书摊里把那两本看完。两本看完之后,陕西版的中册之后,时代版的第四册之前,还有三、四回书,虽然从看到的部分可推断部分情节,但遗漏这么三、四回总是心有不甘。又过了一些天,干脆凑钱将书摊里的那两本买到手,自己再多翻翻,又将书借给邻居和同学,虽然是不完整的两本,但是在邻居和同学眼中还是很受欢迎。

  再过一段时间,四年级第二学期,又在那家书摊看到了完整的陕西版,再也忍耐不住,用分期付款的方法将书直接买下,这样才完整地读完《神雕侠侣》。

  不过说句实话,尽管寻找《神雕侠侣》的历程非常曲折,但阅读之后,我的总体感觉精彩程度不如《射雕》,两位主角比较,更喜欢郭靖一些,直至现在,还是这个看法。

  完成了《神雕侠侣》之后,这时我将目标转向另一部武侠小说《江湖三女侠》。

  众人排队读《天龙八部》

  读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一次出差,带回了两部武侠,一部是曹若冰的《金剑寒梅》(宁夏人民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另一部则是金庸的《天龙八部》(陕西人民出版社,全套五册)。《金剑寒梅》由于作者的名气不足,小说精彩程度也不足,受到的关注较少,而《天龙八部》在当时却在身边形成了一个阅读热潮。

  当时家中的这部《天龙八部》,真是数不清在多少人的手中翻读过。我全家的每一人,包括象我哥哥那样从来不读小说的也翻看过,我身边的多位邻居、我的亲戚(主要是我姑丈、表哥)、父亲的同事和朋友、母亲的同事、我的很多同学,甚至我当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都向我借过这部书,而借书的人又将书给他们家里人看或转借给朋友。那段时间,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人上门,目的基本都是借书或还书,基本每一册都有好多人等着看。一直至初中,这部小说还是广受欢迎,经我手中借出去的,超过二十多位同学。因此这部书最后变得如何残破自是可想而知了。同样也就是在这个阅读潮中,在家人、亲戚的谈论中,我开始知道了金庸和梁羽生。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书虽然广受欢迎,当年的我却不迷这部书,阅读间好几次都中断,其中既有看的人多,让给别人之的原因外,自己确实也不是很着迷。整个阅读经历是:初看时拿起第一册,看了不到一半,把书放下,觉得没有想像中的精彩。隔了一段时间,又拿起书,将第一册看完,感觉最后三回写得实在不错。接着第二册看了一点点,至段誉和乔峰交接时,又将书放下。再过一段时间,将第二册看。第三册看了一点点,又不想看了。过了好几个月,干脆拿起第五册,这次觉得确实精彩,一气呵成将第五册看完。不过看完之后觉得第三、四册似乎不急于看了,又过了段时间,方将第三、四册断断续续看完,阅读这部小说前后持续时间近一年。同《神雕侠侣》时间差不多,不过《神雕》是书难找,《天龙》书倒是不难找,但是实在没能一气呵成地读下去。不过几年以后,这部书又从头至尾重读了一遍,这一次感觉真是不错,再后来还是有重新翻读,那时书已变成重新购买的三联版。

  不过我自己不迷,但身边的许多人都很迷。《天龙》的内容情节成了身边的一个谈论热点。结果其中一本书在升中考前夕在一同学手中被班主任收走,我自己也被班主任训了一顿,直至升中考结束之后才到她家中要回。

  《天龙八部》对我来说,还有另一个用处,就是将之用于同新交同学、朋友交换想借的小说,那几年,每当听说那一位朋友家中藏有梁著,在彼此尚不熟悉的情况下,都是用这部书作为交换的条件,将需要读的小说尤其是梁著换回家中。因此这部小说在我个人的读武侠历程还是有着特殊的意义,最近还想着是否再重新将这个版本收藏一下。

  顺便提一提那一部《金剑寒梅》,虽然受到的关注不是很大,但在当时武侠小说热潮之下,还是被许多人借过,我自己也看了,当然看后总体评价一般。直至初中,下册在学校被巡班的教务主任收走,要不回来。后来上册也散失,直至前几年,又在孔网重新买了一套。

  《玉娇龙》与《今古传奇》

  四年级时候,偶然在电视中看到放映的连续剧《玉娇龙》,电视剧依照小说内容讲述玉娇龙在草原中被巴依之子所期而后拜师高云鹤,草原之上的龙虎交手到成为知己,之后又离开罗小虎回到京师。播至此剧集中止,之后一直等着电视剧续播下去,但是一直没等到,或许当时是什么原因停拍了,很是遗憾。在观看电视剧过程中,家里人有看过这部小说的部分章节的,给我讲述了之后小说的后续情节,此后一直盼望有机会看完整部小说。

  过了一段时间,在那家相熟的租书摊中看完《神雕侠侣》之后,发现那里居然还有这部《玉娇龙》,就继续利用中午、下午放学那段时间基本看完了这部书,后半段看得马虎一点。看完了《玉娇龙》,又听得家中的亲戚说起《玉娇龙》还有一部续集《春雪瓶》,很想找来一读,终于有一次在亲戚家中看到一本《今古传奇》,书中有几回连载,赶忙借回家中一读。不过之后就再也借不到小说或其它连载这部书的《今古传奇》。直至初中时候方从县图书馆借到这部书。

  阅读《玉娇龙》、《春雪瓶》,感觉不如梁金武侠般紧张激烈,因此阅读速度相对缓慢一点,不过对主角玉娇龙还是留下很深的印象,直至初中读完《春雪瓶》,很为玉娇龙、罗小虎的最终结局而叹惜。后来方知《今古传奇》连载的这两部小说曾在大陆地区广受读者欢迎,一时间使到《今古传奇》的销量大增。之后《今古传奇》陆续连载过一些武侠的中篇、长篇,同样广受读者欢迎。一时间,成为大陆畅销一时的通俗读物,当时偶尔也能从亲戚家中借到一两本《今古传奇》,读起来是既开心又苦恼,开心是读到新的作品,而苦恼则是书中的小说往往是连载形式,经常是没头没尾,但是即便如此,只要书到手上也会沉迷其中。

  至于《玉娇龙》、《春雪瓶》同《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的关系后期虽有耳闻,但所知甚少。直至《卧虎藏龙》电影热播之后,方知道一个大概过程。内中细节尚未完全了解,在此暂不再评述。

  武侠杂志与武侠连环画

  小学四、五年级也是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内地武侠热潮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除翻印出版港台武侠之外,内地作家写的武侠作品也越来越多,部分作家如聂云岚、冯家文、张宝瑞、残墨其实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其作品也多出版面市,不过当时自己关注重点仍然在梁金作品,对大陆作家的武侠作品较少关注。

  大陆的武侠作品,除了比较知名作家作品外,更多的还是以中、短篇的形式登在杂志中。除了比较知名的《今古传奇》外,《中华传奇》、《神州传奇》,登载《冰川天女》的《巴蜀曲苑》、登载《剑网尘丝》的《五台山》、登载《绝塞传烽录》的《传奇传记》都是武侠作品发行的重要阵地,当时的通俗文学杂志经常见到武侠作品。因此有时在家,翻看一下父母买的或借的杂志,都能阅读到一至二篇武侠作品。不过作品的内容现在大多已经淡忘,比较有印象的一篇中篇武侠,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晚清时期,主人公是一名少年女子,其伯父、父亲都是反清义军,反清斗争失败之后,伯父将义军的余部和一些秘密藏于一尊佛像之中,交到主人公手中。而后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弟弟逃亡,各路人物都要抢夺这尊佛像,一次危难中失踪已久的主人公父亲现身,救了他们。但之后她又怀疑父亲是叛徒,逃离了父亲。之后遭遇更多的劫难,弟弟惨遭杀害。结局是主人公的父亲并没有叛变,假意投入清军阵营,并挑起清军不同势力的争斗,从而保护义军余部。最终为保护主人公,其父亲还是死于清军之下,而义军余部也投入到太平天国起义之中。比起港台武侠,这部作品不算精彩,但另有一种朴实的感觉,而且也是少有的用第一人称叙述,读后印象比较深。

  除了武侠杂志外,当时武侠连环画的出版也达到一个高潮,梁金许多作品都出版连环画。当时或买或借或到连环画书摊看,先后看了全套五本的《飞狐外传》、全套四本的《碧血剑》、全套六本的《江湖三女侠》、全套五本的《大唐游侠传》、全套四本的《唐宫恩怨》。除金梁作品外,部分梁金作品其实都是先看连环画,再找原著。其它武侠连环画出版也比较多,印象较深的有《侠女十三妹》、《巴陵女侠》、《神鞭》、《神力王》(好几个版本)、《武当山恩仇记》、《白衣女侠》、《方世玉》、《洪熙官》。根据后期接触到的有关资料,那几年出版的武侠类连环画占据了近半个连环画市场,达到惊人的火热程度。不过遗憾的是,这也成了连环画最后的辉煌,八十年代中后期,连环画可谓是在一夜之间从高峰跌至谷底,直至九十年代末才渐有起色,但是比起当年,仍有天壤之别。

  《倚天屠龙记》的连环画与山东文艺版《笑傲江湖》

  还在尚未看完全套《神雕侠侣》的时候,就听家中的亲戚说起《神雕侠侣》还有一部续集《倚天屠龙记》,不过当时由于忙着找《神雕侠侣》,也未太多留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伯父家里看到一本《倚天屠龙记》第一册,随手翻了一翻,原来讲述的是郭襄的故事,觉得同《神雕》的故事情节联系得紧,可能是这本书当时他家里人还在读,因此这本书没有借过去。直至看完全套《神雕》,开始对这部书萌生一读的念头,但这时在伯父家中已找不到书,而且在相熟的租书摊也找不到书。

  正当自己为《倚天》发愁的时候,意外的收获却来了。父亲一次出差,带回了一套《倚天屠龙记》的连环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全套十二册。依次为:江南刀案、三侠结义、觅刀寻仇、情天恨海、六派合围、祸起萧墙、独当六强、万安脱险、波斯圣女、情人仇人、屠狮大会、宝刀屠龙。当拿到这套连环画的时候,那份开心的感觉真是无法形容。那套连环画的水准也很高,不论的画工、还是内容、细节上都直追之前那套十二册的《射雕英雄传》,遗憾的是删去之前郭襄、何足道、觉远、张君宝那一回,删去张无忌受骗朱武连环庄那一回,对倚天剑、屠龙刀的秘密也缺乏一个明确交待,其它章节基本得到保留。之事那几天全家都在看这套连环画,就我自己的感觉要比《神雕》精彩,只余结局有点遗憾,同时对连环画同之前小说开头部分有点不同带点疑惑。

  全家人都看完之后,那套连环画在周围还是小小掀起一个阅读潮。由于在书店买不到,为怕丢失,这次规定无论邻居,还是同学、朋友,想看只能到我家中,当然是限于我自己的圈子,连环画大人的兴趣相对还是小点,所以也没有大人过来借这套书。那段时间很多同学都利用周末或下午放学这段时间到我家看完这部书。连环画看完之后,阅读之心似得到满足,很长时间也未刻意找寻原著,直至初一才到租书店租来原著。

  《倚天》连环画看完之后,有一次在父亲的朋友家中借到《飞狐外传(附雪山飞狐)》和《白发魔女传》,《飞狐》看完总体感觉不如《白发魔女传》,另外一直不相信《雪山飞狐》的结局是最后的结局,与同学讨论过,也有同感,尽管书中“后记”部分也有说明,但还是在一段时间留意过有没有《雪山飞狐》带结局的单行本,最后当然是失望而归。

  四年级下学期,一次在租书摊买了一套山东文艺出版社的《笑傲江湖》,全套四册,绿皮封面,前面附图。尽管书已显得残存,但是感觉封面设计、附图都比较独具一格,有一种高雅的感觉,自觉很是希望,就把书带回家中。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几年这个版本在孔网成了热门收藏,一套二手书每每拍出高价。这部书带回家中之后,基本是利用夜间在被窝中打手电筒把书看完。看的一个感觉是同之前看过的《射雕》等三部曲、《天龙八部》风格有明显有不同,全书精彩,但对主角不是很喜欢。书看完之后,借给几位要好的同学,他们对这部小说还是比较喜欢的。

  最初接触的古龙、温瑞安、倪匡

  初次接触古龙,应该还是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和哥哥到录像厅看武打片,看了一部《护花铃》,那时的录像厅多放港台武打片,感觉去录像厅比到电影院更看得过瘾。对于这部影片,情节早已淡忘,但感觉画面拍得很美,当然我也不能确定这部《护花铃》的影片同古龙的那部《护花铃》的小说是否有关系。又有一次,一位要好同学跟我说起他刚看了部《大侠萧石》的武打电影,还给我从头到尾讲述了整部影片的故事,当时听起来感觉很精彩。后来回想起来,这应该就是古龙的那部《萧十一郎》拍成的电影,后期看过有关资料,似乎还是先有电影后有小说,但不知道是否指的就是这部电影,当然当时这两部影片都联系不到古龙身上,就如同早期看《白发魔女》也不会联系到羽生先生一样。

  真正阅读古龙的小说是四年级暑假,在邻居家中看到了一部署着古龙名字的《失魂引》,之前似乎听过这一名字,而且似乎口碑还是不错,当下把书借回家中。让人想不到的小说阅读之后,大感失望,开头是悬疑重重,结尾又圆不上来,感觉是故摆疑阵,引读者绕来绕去,而后草草结束,而且我很不喜欢书中的血腥气,这样的小说水平也够低的,这是我对古龙的第一感觉。因为这个第一感觉,使我在以后好几年里潜意识一直拒绝古龙,甚至很多有名的作品一开始都提不起兴趣。过一段时间,那位邻居家中有一套《护花铃》,但我没兴趣借阅。

  还是在那一时期,一次在家中,无意发现父亲购买的一本《小说周报丛刊》,里面有四部作品,分别是倪匡的《巧夺死光表》、《血战黑龙党》、温瑞安的《四大名捕:大阵仗》,还有一部似乎是言情的《情人谷》。我先阅读《大阵仗》,一是它是这本杂志里唯一的武侠作品;二是简介写得很有吸引力,内容大致是传统武侠作品少有以捕快为主角,但事实捕快才是江湖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这部作品以名捕为主角,独具一格之类话语。阅读之后,感觉这部描写名捕的作品确实是与以前所读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节奏紧凑,内容精彩,特别是铁手同唐铁萧那一战写得相当出色,从此脑海中有了“四大名捕”。同时从书中看到了萧秋水、铁星月的名字,也对今后阅读《神州奇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大阵仗》结局吴铁翼漏网,因此很想看到真正的结局,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租书摊找到了一部昆仑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捕》(上下两册),看了《大阵仗》之后的《开谢花》。在此还要说一点感想,我读《四大名捕》之时是小学四年级,《大阵仗》、《开谢花》的结局,吴铁翼都漏网了,但是让我想不到的是直到现在已是二十多年了,似乎吴铁翼尚未归案,这样“四大名捕”似乎有点名不符实了。

  看完《大阵仗》,接着阅读倪匡的《巧夺死光表》、《血战黑龙党》之前是甚少看现代题材,不过读这两部感觉还是很不错,既是破案题裁,又有几分武侠的味道,特别是那个激光武器“死光表”,感觉构思得很有特色。不过书中人物比较,我似乎更喜欢高翔,对木兰花感觉还算不错吧。之后又把这本杂志借给一位要好的同学,他看完后对这几个故事评价也很好,而“木兰花”的故事要到好几年后,才看了《血战黑龙党》的续集。

  小学时期阅读的其它武侠作品

  整个小学时期所阅读的武侠作品,除了梁羽生、金庸小说以及前文提过的那些作品外,其它武侠作品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有整套武侠小说、有零散本、有杂志中登载的,还有连环画类,不过大部分情节已然淡忘,余下比较有印象的有《江湖黑马》、《神鞭》、《狂龙傲凤》、《鸳鸯铁屐桃》、《断肠花》等几部,这些作品阅读的经过多在《我看武侠小说回忆专帖》中谈及,在此不再重复。当时市面上的武侠作品署名多是梁羽生、金庸,如《江湖黑马》的署名即为金庸,同时当时对金庸作品的真伪也分不清,所以很多小说拿到手都当作金庸著作,不过有时也听大人议论起市面署名金庸、梁羽生的作品很多都是伪作。

  那几年,能够接触武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父亲购买或借来书籍;二是从邻居处借到的,当时有几户邻居比较喜欢武侠小说,常买一些武侠类小说;三是同学或朋友处借得的;四是在姑父家中借得,姑父家中几位表哥当时也比较喜欢读武侠小说,因此小学时期周末我很喜欢到他家中做客,经常星期天过去一待就是一天,有时看他家中的书,有时是到他家附近一家租书摊处看书,不过一天下来也不可能看完一部书,而下次过去的时候那部书早已不见,许多零散本多在他们家看的;五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租书摊,利用午间或下午放学的那段时间到那里看书,碰到喜欢的干脆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下来。在广泛借阅武侠小说的同时,我也是同班同学武侠读者群中武侠小说的主要提供者之一,经我手借出了许多武侠小说,所以也经常挨老师的批评。

  总体而言,小学时期除了梁羽生、金庸作品外,接触其他作家的作品其实也不算太多,主要原因一是限于经济原因,对成套的武侠小说没有购买力;二是当时的主要关注点和精力都花在寻找梁羽生小说,对其他作家的作品相对忽视,金庸除了“射雕三部曲”外,其它作品也基本没有刻意寻找过。

  初中班中的以武侠小说交友

  由于小学读书不是很认真,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爱看小说(主要是武侠与评书),小学毕业没能考上重点初中,不过当时也没看得那么重。进入初中之后,学校和家中管得都宽松一些,月间零花钱也多一些(当然用于买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小学班中阅读武侠小说基本是限于一个小的群体,而进入初中后几乎全班男生都或多或少有武侠小说阅读经历,狂热或痴迷的同学也不少,甚至部分女同学也喜欢阅读武侠,刚升上初中那阵子,同很多同学的初次交往都是借助武侠小说,往往在阅读武侠小说过程中形成交流,慢慢地上升为友谊。

  刚升上初中,与当时的同桌刚开始没什么话说,有一次聊起武侠小说,他家中藏有几部武侠小说,现在能够记起的一部为《龙凤奇侠》(书名不甚准确),另一部为《武林烽火》,作者署名均为“金庸”,后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武林烽火》作者为秋梦痕,前一部的作者则一直没有查清,情节基本淡忘,只记得书中绝顶高手有“刀皇”、“剑帝”、“酒神”、“鬼使”、“神差”、“下十流”,书中男主角同“剑帝”的独生女相恋,后又被“酒神”收为弟子,传授一套“大擒王七式”,现在看来,这个情节设定有点类似于《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的故事。《武林烽火》主角也是一开始奇遇不断,就奇遇之多、功力提升之速都是金庸、梁羽生小说所无法比拟的,不过当时看着也觉得热闹。当闻听同桌同学家中这几部武侠小说之后,即向其借阅,当然同样用家中所藏的武侠小说与之交换借阅,彼此借阅之后,就小说的有关内容产生交流,慢慢地由生而熟。这样的情形发生多次,而同学有时又会介绍某同学家中藏有某部小说,一般都是闻听这一消息后立即当面或通过同学介绍提出向其借阅或换借该部小说,当时我提供的主要是家中所藏的那套《天龙八部》,还有自己购买的一些梁著,这些小说在班中都颇受欢迎,尤其是那部《天龙八部》,相当长时间成为班中的热门小说,当然梁著如《江湖三女侠》、《龙凤宝钗缘》、《散花女侠》等也广受好评。

  当然我自己的搜寻目标最主要还是集中在梁著,记得与同桌同学交好不久,他便向我介绍班中的一位同学家中藏有《冰川天女传》,当得知此消息后,即同这位同学联系,用家中的《天龙八部》换借《冰川天女传》(这一段曾记于《回忆我与羽生小说》一文中),从那以后,和这位同学之间涉及武侠作品的交流越来越多,彼此间的交流慢慢从武侠小说扩展到其它领域,一段时间后即成了很好的朋友,这段友谊一直持续至今,他都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彼此间同武侠相关的一些往事,下文还会有一些章节谈及。

  由于《冰川天女传》的缘故结识了这一位非常好的同学,不过话说回来,在他收藏的武侠小说,《冰川天女传》并不是班中最热门的小说,而是一部江苏版的古龙著作《绝代双骄》,全套五册。同《天龙八部》一样,《绝代双骄》亦是在班中同学流传甚广,这两部小说可称得上当时班中最为热门的两部武侠作品,赢得好评无数。不过由于当时自己心中对古龙的抵触情绪,因此对这部《绝代双骄》的兴趣不是很大,全套书断断续续地看了约一学期,前部分不喜欢,小鱼儿学艺有成之后即全书后半部分看起来相对喜欢一些。看完之后感觉比《失魂引》确实好很多,但这种风格仍然不是我所喜欢。

  初中前两年,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借阅或换借方式,阅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仅初一一年,阅读武侠小说约一百部,也结识了许多武侠小说迷。

  东方玉与卧龙生

  小学时期,虽然也阅读过其他作家的武侠小说,但主要还是以梁羽生、金庸为主。其原因当然是自己喜欢读,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自己所能够借到或是找到的也是以梁羽生、金庸的小说,升上初中之后,由于周边读书环境的变化,借书、购书的渠道增多,于是开始了更广泛的阅读其他作家的武侠小说。

  与此同时,八十年代末的武侠小说市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早期市面随便一部武侠小说,作者署名不是“梁羽生”就是“金庸”,就连古龙都很少,读者虽知其中大量为伪作,但往往无法识别。尤其是金庸,其时普通读者知道金庸全部作品只有十五部的可谓不多。就我自己和经常交流的同学朋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也是无法完全鉴别真伪。后来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律,即鉴别梁羽生小说看小说开篇有没有诗词一首,而鉴别金庸小说即翻到小说最后看有没有附《后记》一篇,可以说这个法子还是挺有用的。或许也正是如我们这般普通读者阅读水平的提高,很多出版社觉得小说再署“梁羽生”、“金庸”之名已经很难再欺骗读者,至八十年代末期,市面上署名其他作家的武侠小说逐渐增多,当然所署的作家之名也未必真实,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那个时候,东方玉、卧龙生这两个名字开始引起了我的关注。

  最初接触的东方玉是在初一下学期,之前借给我《冰川天女传》的同学(那时已经成了好友)借给我一部《北山惊龙》,由于之前读过一篇关于“双龙洞”的课文,而这部小说里面的绝顶武功也与双龙洞有关,所以读起来觉得有几分亲切感。读完小说感觉虽然不如梁金著作,但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于是记住了东方玉的名字。之后的一段时间又先后阅读了东方玉的《东方第一剑》、《剑公子》、《扇公子》、《夺金印》等,其中《剑公子》署名为古龙,阅读的时候心中确认不是古龙真作,但当时却觉得比古龙小说更佳,《扇公子》仍然为提供《北山惊龙》的那位朋友所购,从以上作品中对东方玉作品的“易容”、“迷药”有了很大的印象,另一个感觉就是情节还算曲折但不血腥,一些章节写得也颇为精彩。

  也正是初中那个时期,大量署名“卧龙生”的武侠小说面市,不到两年,市面署名“卧龙生”的武侠小说超过了署名“梁羽生”、“金庸”的小说,而且是伪作居多,自己和周边的朋友、同学,在那个时期都是阅读了大量“卧龙生”的作品,而就当时自己的阅读水平而言,基本能够鉴明梁金著作,但对卧龙生就无能为力了,所以现在也无法记起其中第一部作品是什么,不过第一感觉就是觉得作者这个笔名起得相当好,“卧龙先生”可是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不过那几年阅读到的卧龙生小说,感觉水平起伏很大,有比较精彩,也有不少看不下去的。

  阅读的第一部卧龙生真作应该是初一暑假,从邻居那里借到的一部《玉女天龙甲》,当时那位邻居大力推荐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小学、初中时期这位邻居是我主要借书渠道,包括部分梁著,对他的推荐我一向比较重视。阅读之后感觉确实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首先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武功描写精彩但没有过份的夸张,而且这种两军对垒攻势一波接一波很对我的胃口,所以感觉很喜欢这部作品。随后的那几年,又阅读了大量“卧龙生”的作品,当然仍然是伪作居多,真作只有《金剑门》、《金剑雕翎》、《玉女侠情》、《飞燕惊龙》等几部,就这几部真作而言,阅读时还是比较喜欢的。许多年以后,方对卧龙生的真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另有一个谜团至今尚未完全解开,即署名金童的《射雕英雄传》前传《神箭金雕》(另名《谁是大英雄》)有资深武侠研究专家考证为卧龙生作品,但我个人对此仍然存疑。

  在那几年,卧龙生、东方玉也成了我心目中地位仅次于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名家。

  陈青云与诸葛青云

  初中时期也即八十年代末期,陈青云、诸葛青云也算得上比较流行的武侠小说家,经常能够见到他们的小说,尤其是陈青云,在当时其小说的流行程度似乎还超过东方玉,直追卧龙生,因而平时也多有机会接触这两位作家的小说。

  当然由于出版市场混乱,作品真伪不明,作家越是出名,伪作也就越多,不仅金庸、梁羽生如此,后期古龙、卧龙生、陈青云等也不例外。由于武侠小说研究领域针对陈青云的专题研究似乎还不多,因此直到现在,还无法完全确认当年所读的陈青云著作真伪。

  那几年所读的陈青云著作有《情剑风流》、《鬼堡》、《死城》、《丑剑客》、《金龙赤火剑》(署名金庸,但据考证为陈青云的《武当争雄记》),粗略翻过的有《剑荡群魔》、《五雷盟》等十余部小说,目前能够确认为真作的有《鬼堡》、《死城》、《丑剑客》这几部,应该说这几部作品写得还是颇有特色,比较吸引读者。陈青云是有名的“鬼派”武侠的代表,其武侠作品多有一股阴森气,小说人物外号多用魔、怪称号,小说背景很多是坟墓,多有尸体遍野的场景,内容情节曲折同时兼具一定悬念,就所读的几部,《鬼堡》称得上水准比较高的武侠作品,全套四册,在初中班里也是流行一时的小说。不过这些小说读起来精彩,但是读后回味却不多,因此所读过的陈青云作品,内情情节已基本淡忘,目前尚有印象的是《情剑风流》、《金龙赤火剑》两部,《鬼堡》、《丑剑客》只记住一个书中几个人物。

  诸葛青云在当时流行程度不及卧龙生、陈青云,甚至东方玉、柳残阳也有所不如,导致其作品《武林八修》在当时还被出版社署名陈青云,改名为《八仙斗八魔》出版,这应该是我所读到的第一部诸葛青云真作,阅读之前是我同桌同学推荐,之后到租书店把书租到家中,由于从小喜欢“八仙过东海”的故事,所以对这部作品也很是喜欢。当时也有其他作家的作品署诸葛青云之名出版,印象较深的是田歌的《天下第二人》、《阴魔传》长期被我当作诸葛青云的作品。之后有读过几部诸葛青云作品,其中《霹雳蔷薇》受到好几位同学的好评。诸葛青云小说文笔不错,内容情节比起卧龙生稍有不如,精彩程度显得逊色,但细节把握得更好,同时由于当时在大陆武侠市场诸葛青云不如卧龙生、陈青云那么火,冒名伪作少了一些,因此当时阅读到的“诸葛青云”小说一个感觉是水平比较稳定,不象卧龙生般的起伏很大,就连田歌那两部也还是具有一定的水准,因此对其评价还是不错。

  升上初中之后,武侠小说的来源从向同学借阅慢慢转变为租书,而当时租书店也办得很火,仅我居住的城镇就有十多家租书店,租书价格是一本书一天二毛,按金一本五元。而我在阅读速度算是较快,基本一天能够读完一套三本,所以对于租金还是能够负担。每到寒暑假,往往是从几家租书店同时租书,最快的时候试过一天三套九本,早、中、晚各一部,那天刚考完期末考,由于期末考之前数周往往不敢看小说,经常是考完最后一门课就直接往租书店,所以那个时间看书的速度最快,不过也是由于看得太快,所以忘得也快。由于租书店所能够提供的武侠小说很多,加上同学之间每新添一部武侠小说,便在班里广为传阅,因此除了比较流行的卧龙生、东方玉、陈青云、诸葛青云外,其他作家如萧逸、柳残阳、曹若冰、东方英、独孤红等以及一些没什么名气的作家作品也看了不少。

  又一位好友 《佛山文艺》 戊戟

  初一上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课间班里一位同学找我,愿意同我交流家中武侠藏书,我当然是开心的答应,于是当天放学就开始交流彼此家中的武侠小说。从换借武侠小说到交流武侠小说,之后又扩展到别的方面,不久即成为很好的朋友,直到今天,他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又一段长达二十多年的友谊源自于武侠小说。

  刚开始交流的时候,这位同学家中收藏主要是载有武侠小说的杂志,前文也提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武侠小说的火热,很多通俗杂志都有武侠小说专栏,部分是刊登大陆作家创作的武侠小说,以中短篇为主;部分是连载港台作家武侠小说,以缩写本或连载为主,而这位同学比较喜欢收藏武侠杂志。通过同这位同学之间的交流,那段时期也读了不少大陆作家的中短篇武侠。和这位同学之间关于武侠的一些交流往事,下文还会提及。

  在这位同学收藏的载有武侠的杂志中,《佛山文艺》占了相当的部分,《佛山文艺》中载有戊戟著的《武林传奇》。初一下学期临近期末随便借了几期,初看还以为“武林传奇”是一个栏目,而回目是一个个短篇武侠小说,阅读之后方知是长篇武侠连载,读后觉得故事很吸引人,于是同他借了所有的《佛山文艺》,按回目顺序阅读,正好那个时候《武林传奇》连载完成,遗憾的是,当他开始购买的时候,《武林传奇》的连载已是接近了一半,因此前面约五分之二的回目能看到,直至结集出版的时候,方把这部小说购回家中。

  由于《武林传奇》连载时受到读者好评,而结集出版也获得很大成功,《佛山文艺》的《武林传奇》连载结束之后,紧接着是连载《武林传奇》的续集《神州传奇》,这位同学自是跟着一期不落地买下去,而我则是一期不落地借过去看,身边还有几位同学也跟着看这本杂志。《神州传奇》同样获得很多好评,戊戟的声名也越来越响。《神州传奇》连载尚未结束的时候,《江门文艺》开始连载《神州传奇》的前传《江湖传奇》,之后《珠江》又开始连载《神州传奇》的后传《奇侠传奇》。

  《神州传奇》前后连载约四年多,从初一下学期临近期末到高二期末结束,四年间《佛山文艺》的销量也是直升,《神州传奇》结束之后紧接连载是《奇侠传奇》的后传《黑鹰传奇》,同时《佛山文艺》连载另一部武侠小说欧阳散人著的《天罡地煞剑》,在杂志中形成一个“南北武侠擂台战”,杂志也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又一段时间,一份周末画报连载戊戟的中篇武侠《岭南一剑》,那个时期戊戟的武侠创作达到一个巅峰,同时创作《佛山文艺》的《黑鹰传奇》,《江门文艺》的《江湖传奇》,《珠江》的《奇侠传奇》,《周末画报》的《岭南一剑》,同一时期四部作品,赶得上羽生先生六十年代的创作量。而这些杂志、画报,当时都或多或少购买一些,但却没能做到象这位朋友购买《佛山文艺》那样一期不落。后来杂志连载之后结集出版的武侠小说,也颇受读者欢迎。

  之后戊戟的创作开始走下坡路,《江门文艺》的《江湖传奇》之后,连载戊戟另一部作品《隐侠传奇》,之后未再连载。《珠江》的《奇侠传奇》连载结束之后,连载了几期《奇侠传奇》的后传《青凤传奇》,但连载中断,当时不知道原因,但后来知道版权卖给了香港的武侠周刊《武侠世界》。只有《佛山文艺》在《黑鹰传奇》连载之后,又先后推出了《黑豹传奇》、《神女传奇》、《杜鹃传奇》,乃至戊戟的封笔之作《刀客传奇》。之后推出了方白羽的《白莲英雄传》,至《白莲英雄传》连载结束之后,我这位朋友终于停止了购买《佛山文艺》,前后时间约二十余年。

  《佛山文艺》那个武侠南北擂台战的专栏在《天罡地煞剑》连载结束之后,紧接推出一部《天涯恨客》,讲述的是一对抗清英雄遗下的孪生兄弟,一名王俊,自小被抓进宫中成了太监,另一名白灿,被红花会总舵主收养,成为反清英雄。两人长大都学成一身武艺,之后为剿灭红花会,乾隆派王俊下江南执行剿灭任务,故事内容围绕两兄弟之间的争斗展开。我个人颇喜欢这个故事,甚至超过戊戟的小说,不过遗憾的是,小说连载约10回左右中止,之后也未再见过这个故事,不知作者是否完成这部小说。

  戊戟的武侠小说前两部比较精彩和吸引人,不过作品多了,人物、情节设定上的模式化,情节上的雷同越来越明显,而且比较让读者诟病的一点是借鉴金庸小说太多太直接,而且在后期随着作品出版增多,这方面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其影响力和小说销路也走下坡路,个人感觉,最后两部作品《杜鹃传奇》、《刀客传奇》在创作水准上有所回升,但由于这个时间内地整个武侠市场已经不景气,读者也已不是十多年前的读者,因此也未受到太多的关注,最为明显一点是其封笔之作《刀客传奇》似乎未有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与鼎盛时期呈现出明显对比。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希望这部作品有一天能够出版。

  围绕《佛山文艺》与戊戟先生,当年和这位同学,还有这么一件事,我们曾经联名写信给《佛山文艺》,希望《佛山文艺》能够对戊戟先生作一详细介绍,结果几个月后,居然有一期用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介绍戊戟,不知当时我们那一封信是否起到了一点点作用,相信在当时类似的信件应该还有许多。

  风靡一时的杨小邪

  刚升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在外面的书摊见到一部海南出版社的《杨小邪》,作者署名卧龙生,于是同那位收藏《佛山文艺》的同学一起凑钱买下。那个时间,手头的零花钱稍为多一些,而梁金的武侠小说又追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始购买一些非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之前曾在一家租书店看到一本《杨小邪发威》的残本,由于在《神雕侠侣》中黄药师似曾称杨过为“杨小邪”,所以当时曾想这本《杨小邪发威》同杨过有没有一点关系?自此心中多少对“杨小邪”这个名字多少有点印象,因此当时见到这部《杨小邪》,没多大犹豫,就和那位同学一起凑钱买下,在之后的很长的时间里,和那位同学一起凑钱买书成为很常见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尽可能地买到更多的书,又能减轻彼此间的负担,更能增加两人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两人还共同凑钱买了全套倪匡的《女黑侠木兰花》,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次合作。另有一件巧合的事情,后期曾读过一篇《杨小邪》真正作者李凉的访谈录,在该访谈中,李凉承认创作“杨小邪”系列多少受到《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影响。

  “杨小邪系列”作品的风格主要是以顽童式的主人公游戏江湖,戏弄传统意义的正邪中人,最终是揭穿颠覆武林的大阴谋,摧毁黑恶势力,拯救武林。主人公以及身边的朋友多是十余岁的年轻人,而且多是胸无点墨,凭着一颗童心混迹于江湖之中,小说语言直白乃至粗俗,情节引人发笑。至第三部《杨小邪发威》,作者不满足杨小邪只是玩转于江湖中,甚至让其参与到“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让其玩转朝廷和历史命运。之前也甚少见到过这一风格的作品,因此初读的时候很受吸引。有时候甚至模仿书中的对白与同学交流,自觉是一种乐趣。

  购买《杨小邪》之后,又先后购买了《杨小邪》的前传《小邪神》,后传《杨小邪发威》,后一部出版的时间迟了一些,上市的时间是初三的下学期,购买之前已经在租书店租读过,记得那一天正好是期末考完,闻听租书店有那部《杨小邪发威》,几个朋友都抢着骑自行车过去,就为了抢先一天读到这部书,结果我还是慢了一步。

  从《杨小邪》出版上市之后,很长时间“杨小邪风格”在武侠市场风靡一时,除“杨小邪三部曲”之外,风格相近如《神偷小千》、《酒狂任小赌》、《三小闹武林》、《巧仙秦宝宝》、《江湖的担皮》等作品迅速上市,最为夸张的是一部《白痴大侠》(作者“卧龙生”),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比基尼等词汇都搬进了小说中,现在看起来很多都是荒诞不经,但在当时都很有市场,而且这些作品很大部分作者署名都是“卧龙生”,而市场上卧龙生的作品又是真伪莫辨,以至很长时间里,很多读者都认为卧龙生就是专门写这种风格的武侠小说,直至后来有李凉系列作品上市,很多读者才恍然大悟。不过当时也有例外,如欧阳云飞的《小流浪》风格同“杨小邪”类似,作者署名为欧阳云飞。

  “杨小邪系列”作品在当时受到很多武侠小说读者的欢迎,其原因个人感觉主要是当时的武侠小说读者已经差不多读完金梁的武侠真品,心中多少有点希望感受一下不同武侠风格作品,这时同金梁作品风格不同的“杨小邪系列”上市,让人首先感觉到耳目一新,同时,主人公都是十余岁的顽童,以游戏方式闯荡江湖,身上并没有背负太多却在不觉意中成就大事业,无疑也符合了初中时期那份贪玩,渴求无拘无束,有时又不免对未来有点幻想的心理,我想这应该是“杨小邪”风靡一时的其中一个原因吧。随着年龄的长大,慢慢地不再喜欢这种风格的武侠作品,大学时期有一次同宿舍同学身边有一部《杨小邪发威》,拿过来又翻读一遍,觉得没有之前那么有吸引力。尽管如此。有时回想起之前那段追看小说的时光,还是有点怦然心动。

  读完金庸小说

  沉迷于武侠小说的时候,对金庸的小说虽然不算痴迷,但也是十分喜欢。

  小学时期从第一部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先后读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环画)、《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碧血剑》(连环画)、《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

  刚升上初中不久,就从同学处借得一部《侠客行》,对这部作品不是特别喜欢,但也基本读得下去。过了一阵子,又从邻居处借得一部海南出版社的《碧血剑》,全套三册,是繁体字版本。书末还附《袁崇焕评传》,由于有连环画的基础,全书很快读完,但是《袁崇焕评传》忽略掉。接着又到租书店租了《连城诀》,感觉比内容情节似不如《侠客行》般精彩,但书中有《侠客行》比不上的东西,具体好在那方面,又有点说不上来。初一暑假到租书店租来宝文堂出版社的《倚天屠龙记》,全套四册,小说弥补了许多连环画没有提及的细节,读起来很过瘾。

  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不相信《雪山飞狐》的结局是最终结局,因此一直留意《雪山飞狐》是否另有版本,终于有一次,在一家出租港版武侠的租书店(梁著的伟青版基本是在那里租的),询问是否有《雪山飞狐》一书,店主给予肯定的回答,并提供了港版《雪山飞狐》。拿到书觉得挺厚的,心想这回肯定有戏。于是租回家翻开书本,发现原来除《雪山飞狐》外,另有《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这时心想这两部可能是《雪山飞狐》的后传吧,不料将书本中这两部分内容翻了几翻,却找不到如“胡斐”或“苗人凤”的字样,方知这两部小说同《雪山飞狐》没什么关系,很是失望,小说没有再看,直接返回,当然租金还是要付的。

  很长一段时间也不知金庸只有十五部小说,尽管后期仿佛听过金庸真品不多,只有十多部,但一直不敢相信。因此对于一些署着“金庸”之名,而且内容情节还算过得去的武侠小说,感觉有点真假莫辩。后期终于和同学总结出一个定律,即书末附有《后记》的,肯定是金庸的小说。但这样一算,附《后记》的小说确实也不太多,于是又有另一个想法,或许附《后记》的是代表作,没有附《后记》的是比较普通的作品。

  还是初一暑假,从母亲的同事处借得宝文堂出版社出版的《鹿鼎记》前四册(全套五册),之前倒是听朋友说过这部小说,不过他的意见这部是伪作,因此借的时候一直持半信半疑的态度。阅读时感觉风格同金庸其它小说风格不一样,这种风格不是很喜欢,但是也感觉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地方。读完前四册之后,一直借不到第五册,直至初二寒假,方租到第五册。读完全书之后,看书末《后记》,后记中有明确记载了金庸真品只有十五部,而且还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联,另有短篇《越女剑》一部,这时才相信金庸只有十五部武侠小说。于是忙抽空重新租了《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这次所租的是大陆版。

  之后很长时间一直找不到《越女剑》,当然也未刻意去找,直至初三有一晚,在一路边旧杂志书摊中,发现一本杂志,居然载有《越女剑》,心中很是欢喜,连忙买下,内容不多,回家很快读完,感觉内容情节还可以,但是太短的,读起来很不过瘾。至此完成了金庸的十五部武侠,而初三寒假的时候,居然在书店买到了一套《神雕侠侣》的连环画,那个时候整个连环画市场已然式微,而自己之前收藏的连环画也已散失迨尽,但不管怎么说,《神雕侠侣》的连环画还是值得一买的。

  好友论武侠,最后一名居然是我

  同初中班里的几名同学,从交流武侠小说开始,之后成了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刚开始连我在内4人,4人都喜欢武侠小说,一开始是交流武侠小说,包括互相借阅藏书,交流对某部武侠小说的看法等等,时间一长成为亲密的好友,就无话不谈的,不过读武侠和打牌仍是主要做的事。后期又有同学加入,直到今天,二十多年过去了,彼此之间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说说这个小团体的几名同学吧,其中一位是自小学开始交流武侠,初中仍然同班,也就是在《回忆我与羽生小说》一文中提到的那位向我介绍《狂侠天骄魔女》的同学,这位同学也是几个人之间读武侠小说最多的一位,几乎是扫遍租书店的武侠小说,而且读武侠从不影响学习。

  第二位是借给我《冰川天女传》的那位同学,当年他家中收藏的武侠小说也颇丰,《冰川天女传》、《绝代双骄》、《北山惊龙》(东方玉)、《圣心魔影》(独孤红)、《苦海飞龙》(秋梦痕)、《乱世鬼才》(王宝宝),还有《江湖黑马》(署名陈青云)等都是从他那里借得,而这些书无一例外流行班中。更为难得的是,在我们都专注于武侠的时候,这位同学同时品读诗词古文,后期更是涉猎许多国学书籍,在古典文化上颇有一定研究,当年在西陆羽生论坛曾注册“淡冲襟”的ID,在一段时间参与梁著的讨论,其知识修养是我所远远不及。

  第三位是前文提及收藏武侠杂志特别是《佛山文艺》的同学,涉猎武侠小说也很广,也是当年和我交流武侠最多的一位,除了互相借阅之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两人一起凑钱购书,几年下来,购书量达数十套,后期在武侠藏书基本是不分彼此。而且后来我改变对古龙的看法也可以说很大程度受他所影响。

  某一天,四人忽然有一个想法,即将各自看过的武侠小说写出来,比一比谁阅读的武侠数量最多。各人列出书单一比较,结果第一名自然是我那位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而读完了梁著32部,金庸14部,总阅读书量接近200部的我居然排在最后一名,这个结果在当时应该是颇出我的意外。之后总结了一下原因,一则在寻找梁著是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尤其是几部伟青版梁著阅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他们几位没花太多时间;二则当时极不喜欢古龙,好几部古龙小说都没能读下去;三则除古龙之外,部分小说看了个开头,觉得不够精彩也主动放弃,因此这个结果也是合理的。现在再排一次的话,预计我可以排在第二位,仍无法达到那位小学到初中同学的阅读数量。

  四人之中,我比较钟爱梁著,而他们则是无所不读,当然仍以金梁古最为突出,除了那次比较读书数量之外,彼此间比较金梁古作品水平高下,或某几部武侠小说水平高下有时也颇热烈,有时是边打牌边论武侠,同时每一期《佛山文艺》的戊戟武侠连载,彼此间也是时常交流,初中时期基本周末或假日的时间都是这样渡过的,那段岁月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在大家见面有时还会谈一谈。

  追看武侠剧的日子

  第一次追看武侠剧,是在小学时期追看黄日华版《射雕英雄传》、刘德华版《神雕侠侣》、松雪版《萍踪侠影》、梁家仁、汤镇业版《天龙八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未有机会接触武侠电视连续剧,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初三时期,又再度掀起一场武侠电视连续剧潮。

  初二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外面的录像播放台湾李小飞版的《鹿鼎记》,对于一贯喜欢武侠的我和几位好友自是不轻易放过,尽管升上初三,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到录像厅。每场还是二集,记不清楚是二元还是三元。这一版改编很大,但是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接触金梁的武侠剧,因此接受程度还是很高。同时由于李小飞看起来有点象梁朝伟,因此很长时间我们都认为所看的是梁朝伟版。

  《鹿鼎记》放映结束之后,接着又是梁朝伟版的《侠客行》,接着又是郑少秋版《楚留香》,这两部我看得不多,但是几位好友都看了不少集。与此同时,家中又借来根据《白玉老虎》改编的《琥珀青龙》的录像带,刚开始对《白玉老虎》还是一无所知,一天恰逢好友到家中,一看剧情便道这是《白玉老虎》,方知这是古龙的作品,家中的录像带没有播完,最后几集是到录像厅看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家中借来整套的《冷月孤星剑》录像带,这部连续剧剧情真的很吸引人,“夜夜秋雨孤灯下,恨满天下碎心人”这两句台词至今仍记在心中,当时也是同几位好友一道看了一个周末,又看了好几个下午,但仍然没能完成全部剧情,录像带最终被要了回去。未能看完整套连续剧,在当时感到遗憾。

  之后又看了一部《双剑神威》和几集伍卫国、张震、梁小龙、黎放持版的《四大名捕》,直至初三下学期,中考迫在眉睫,才不得不放下武侠连续剧。在当时看过的几部连续剧中,除了李小飞版的《鹿鼎记》,大家最欣赏的还是《冷月孤星剑》,这部片究竟是根据那一部武侠小说改编的,还是出自导演、编剧的手笔,直至今天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神州奇侠之冲击波

  自小学时期读的《大阵仗》之后,温瑞安小说又陆续看了《碎梦刀》、《开谢花》、《谈亭会》,初一时期,买了一本《案中案》(温瑞安,北方文艺出版社),即“碎大开谈”中去掉最末一篇《谈亭会》(事实上这个故事跟前面三个故事也没什么关系),在班中也是流行一时。

  之后又读了《四大名捕会京师》、《骷髅画》,感觉都很不错,“会京师”是故事情节精彩,而《骷髅画》则是人物刻画出色,读后有更多的回味。不过这几部带来的冲击都远不及初三临近中考时的《神州奇侠》。

  刚开始接触是在外面书摊看到刚上市的武侠小说有几本封面较为独特,分别是《大侠传奇正传之剑气长江》、《大侠传奇正传之两广豪杰》等等,之所以觉得独特,主要是封面设计同普通武侠小说不同,人物画得有点象电子游戏机“通关英雄”一样,所以引起注意。这一版是“台声出版社”所出版,全套八册,但没有用《神州奇侠》之名,而是用《大侠传奇正传之剑气长江》,八册分别为《剑气长江》、《两广豪杰》、《江山如画》、《英雄好汉》、《闯荡江湖》、《神州无敌》、《寂寞高手》、《天下有雪》,而且八本可以分散买,出版社在差不多同期还出版一部《大侠传奇》,即《神州奇侠》后传,主角为萧七、公子襄,讲萧秋水最终脱困的那一部。因此“大侠传奇正传”的书名应是对应“大侠传奇”而言。就当时而言,一是封面设计独特,二是觉得书名起得很好听,特别如“江山如画”、“天下有雪”等等,于是心中多少留下一些印象。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一家比较熟的的书店(兼卖与租),购了一本出租过的《剑气长江》,当时已然临近中考,暂时放弃武侠小说,因此只是随意翻了一翻。一翻之下就见到了“萧秋水”的名字,这个名字之前在《大阵仗》中看过,一直有印象,因此对这部小说又添了几分好感,不过当时仍控制住阅读的欲望。不过我虽然控制住自已的阅读欲望,身边的几位好友却有点控制不住,那位收藏《佛山文艺》的好友把书借了过去,阅读之后连声称赞,紧接着又自已租了余下的七本,边读边向我介绍书中的人物情节,听了之后也是很心动,但当时中考的压力已然很大,仍然控制住阅读的念头。直到有一天,他租了最后的两本《寂寞高手》、《天下有雪》,到我家中阅读。我终于也控制不住,于是那天他看《寂寞高手》,我看《天下有雪》,一口气把书读完,觉得既精彩又惨烈。

  中考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租书店把书租回家中,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读完全套小说,边读边说精彩,觉得精彩的主要原因是整部小说几乎从头打到尾,基本是以武打代替了情节,而且单打独斗、混战、阵战等等都不缺乏,同时书中的这段涉及岳飞的历史背景也颇喜欢,升上高一又再重读了一遍,不过数年后,再看这部书,开始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当时几个人确实对这部书都比较着迷。因此温瑞安在心目中的地位也一下子变得很重。

  改变对古龙的印象

  由于《失魂引》的原因,在很长时间对古龙的作品都抱着一个抗拒的心理。

  之后的好几年,《护花铃》看不下去,《大金鹏王》(即《陆小凤》看不下去),《白玉老虎》看不下去……就连《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等佳作都是翻了一个开头就没兴趣继续,勉强看完的是《绝代双骄》和《游侠录》,倒是一部署名古龙的《剑公子》(作者东方玉)看得津津有味,不过我确信这是伪作。

  八十年代末期,古龙小说在大陆的流行程度已经赶上了金梁,因此接触到古龙小说的机会越来越多。有一次,那位合作购书的好友向我推荐了一部署古龙名的《怒剑狂花》(即《情人箭》),推荐的时候向我介绍说:“根据他的经验,这一部作品是伪古龙,但是内容挺精彩的,建议我可以看一看。于是我从他手中拿过书,一读发觉内容情节还是相当不错,而且风格真的不大象古龙,因此相信了他的判断。直到我看完《多情剑客无情剑》之后,找他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书中明明提及了帝王谷主与蓝大先生这一战,你还说《怒剑狂花》是伪作,确实有失阅读水准。他承认看书的时候没注意。初三的时候,那位朋友又向我介绍了一部《江海英雄》(即《浣花洗剑录》),推荐的时候也说有可能是伪作,但是也不一定,阅读《江海英雄》之后,觉得这部书真的不错,从此对古龙印象有所改观。除此之外,这位朋友经常向我介绍《武林外史》,说这部小说”斗智“方面写得非常精彩,如果我有机会读一下一定会喜欢,对此我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当然也未刻意找书。不过对古龙的印象改观也不是那么容易,期间看了一部《名剑风流》,也是翻不到几回就不想看。

  直到初三寒假,家中租了刘松仁版的《九月鹰飞》,那部电视剧拍得水平很高,因此很快被吸引住了,这才想起那位朋友家中藏有一部被我翻了几页后直接退回去的《九月鹰飞》,于是直接将书要过来,边看电视剧,边看书,觉得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很精彩。由于《九月鹰飞》同《小李飞刀》的联系很密切,这时对“小李飞刀”、“上官金虹”、“阿飞”以及“兵器谱”开始感兴趣,开始想要阅读《多情剑客无情剑》,但那部书已经不在那位朋友的家中。直到临近中考,广播电台每天中午播讲《小李飞刀》,刚开始是有空的时候偶尔听听,之后是直接迷住了,除了中考那三天外,一期不落地听下去。听完了电台的播讲,又将小说租来一睹为快。

  读完《多情剑客无情剑》之后,又租了《武林外史》,一读果然也不错。从那以后,彻底改变了对古龙的印象,升上高中,由于金梁的作品已经基本读完(梁羽生的“三武”还没机会读),因此主要目标对准古龙,高一期间先后读了十多部古龙的作品,如《边城浪子》、《流星蝴蝶剑》、《大旗英雄传》、《孤星传》……大部分感觉都还不错,这才相信古龙作品的质量并喜欢上古龙的作品,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喜欢,其中有几部还是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

  续作、前传流行的时期

  最早读到的武侠小说续集,应该就是那部《射雕英雄传》的前传+续集《谁是大英雄》的后半部,在初一时期也曾以《神雕侠侣前传》之名出版,不过内容同《神雕侠侣》是完全对不上,作为《射雕英雄传》续集的一个版本则尚可。之后又读过署名金庸的《续书剑恩仇录》在尚未完全读完《鹿鼎记》时,又闻听诸葛青云有一部续作《大宝传奇》,也曾租来一读,其中《射雕》、《鹿鼎记》两部续作的内容情节还算不错,《续书剑》显得较为一般,不过在那个时期武侠小说续作、前传仍未完全流行。

  直至九十年代初,也就是升上高中那几年,大陆地区掀起了一个武侠小说续作、前传热,这个续作、前传热以金庸作品为主,梁羽生、古龙也有部分名作有过续作、前传。

  由于长期喜欢评书,受其影响,对喜欢读的武侠小说的续作、前传也带有天然的好感,每有这方面的小说,都想一读之,当然读后的感觉是另一回事。当时所见到的第一部续作应该是风天羽的《续天龙八部》,写的是段誉之子段和与慕容复之子慕容仇争斗的故事,写到慕容仇为复国投靠秦桧,残害忠良及武林正义侠士,以段和、丐帮帮主何天啸为首的侠士多次挫败其阴谋,最终诛杀慕容仇和鸠摩罗(鸠摩智师弟),这部小说给人的感觉是尚可一观,就是作者抄了《说岳全传》的许多情节,看后也没留多大的印象。

  《续天龙八部》之后,知名武侠小说的续作、前传好象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出了一位比较有名的续作家“沧浪客“,其笔下先后写了《红泪箫琴》(《笑傲江湖》续集)、《矫龙惊蛇录》及《矫龙惊蛇录后传》(《倚天屠龙记》续集)、《乾坤残梦》(《天龙八部》续集),同时期还创作过《续江湖三女侠》等作品,沧浪客具有一定的创作功底,以上创作的续作基本还能一读,之后也曾创作出《一剑平江湖》等独立武侠作品,颇受好评。

  沧浪客之后,又有查良居士先后创作了《中神通王重阳前传》等“射雕五绝”、梅超风、东方不败、白眉鹰王等一系列人物的前传,似乎还有一部《神雕侠杨过后传》,写的是杨过在小龙女坠崖后的十六年故事,这部分作品基本都是依托某一人物所创作新的故事,同原著的内容情节未存在太多关联,因此读了一两部没有兴趣。

  金庸作品的相关续作、前传同时期又出现过《鹿鼎记》的续集《逍遥游》、《韦小宝传》,《笑傲江湖》续集《大侠令狐冲》(诸葛青云作)、《神雕侠侣》的续集《风流老顽童》等等,这些作品部分内容情节尚可一观,但大多创作水准平平,居多读后索然无味。接着一部比较出名的续作出现了,即署名“金庸新”的《九阴九阳》(《倚天屠龙记》续集),这也是万千金迷所痛恨的一部续作,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倚天屠龙记》的设定,塑造了一位比张无忌更为厉害的主角段子羽,三番两度击败张无忌,并率领群雄几剿灭明教,应该说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续作热潮中还算是写得比较精彩的一部,不过由于颠覆了《倚天》的设定长期为金迷所痛恨,之后作者又写了《大侠风清扬》、《剑圣风清扬》两部《笑傲江湖》前传,但反显平平,直至2000年以后,以阳朔之名写了数部武侠作品,感觉其创作水准有所提高。

  除金庸作品外,印象中梁著的《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冰川天女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龙凤宝钗缘》等作品都出现过续作,但水准大多平平,印象较好的是前几年买的一部《萍踪侠影》续作《大漠风云录》,呈现出一定的创作水准,其余未作深入研究。古龙的《小李飞刀》、《绝代双骄》、《陆小凤》、《楚留香》等名作也都有过续集,但这部分作品未有过太多的涉猎。相关的续作、前传还有许多,一时也无法穷尽所有作品,印象中那几年大陆确实掀起过这样的一个热潮。

  大陆武侠小说

  中学那段时间,阅读的武侠小说主要还是以港台武侠小说为主,大陆的武侠小说除《佛山文艺》中的戊戟小说和其它杂志中读到的中短篇武侠小说外,余下的部分并不太多。其原因一是租书店中基本都是港台武侠;二是港台都有专门创作武侠的作家,但大陆似乎还不多,就当时的影响力同港台武侠小说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大陆的武侠特别是长篇武侠小说相对比较写实,在故事情节精彩程度上与港台武侠存在一定的差距,当然部分大陆经典武侠也有其优点,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港台武侠吸引力还是更强一些。因此在当时对大陆武侠小说相对读得少,但也有几部小说印象比较深。

  第一部首推云涧鹤客《王郎传奇》,以螳螂拳宗师王郎为主角的武侠小说,小学时期读过几个版本的连环画,直至中学才读小说原本,内容既包含独创螳螂拳的艰苦历程,又夹杂着许多武林间的恩怨情仇,称得上一部上乘的武侠作品。遗憾的是当时读完上部之后,好长时间一直找不到下部,直至前几年才从孔网购得。

  第二部是张宝瑞的《八卦掌传奇》,以八卦掌宗师董海川为主角的武侠小说,之前在宫白羽的《偷拳》中读到董海川与杨露禅打成平手的章节,对这位人物一直怀有相当的好感,因此当借到以董海川为主角的小说也是非常开心,而且董海川同杨露禅交手也在这部书中提及,记得当时一拿到书也是先翻找书中有没这部分章节。作者张宝瑞当时还比较陌生,后期方了解到张宝瑞在其时大陆小说界已有相当名气,早期的反特小说《一双绣花鞋》成为风靡一时的小说,之后的创作的好几部以晚清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也颇受欢迎,而且同金庸、梁羽生、萧逸等武侠名家也有一定的交流,称得上一位比较出色的小说家。不过《八卦掌传奇》之后很长时间没有接触其武侠作品,直至前几年又读了几部,感觉也还不错。

  第三部是李忠德的《玺踪剑影奇侠传》(国内另有一个版本《九侠闹皇都》),以宋末元初英雄豪杰助文天祥抗元为背景,读梁羽生先生的作品有一个遗憾就是缺少元代系列的作品,而且印象中武侠小说中记述抗元特别是元初抗元故事的似乎也不多,因此这部小说一定程度填补了一个空白,故事情节写得还算激烈,但是正派中似乎没有一个武功特别高的,因此一直处于挨打中,结局很悲壮,抗元义士包括主角大多壮烈牺牲,文天祥也慷慨就义了,结尾写得有一定的感染力。之后抗元武侠小说一直还是不好找,直至黄易的《破碎虚空》面世。

  以上的几部作品印象比较深,除此之外还陆续看过几部,以黄天霸为主角的《黄天霸外传》、《金刀黄天霸》,前一部黄天霸最终败在窦尔敦手中,最后出家为僧;后一部黄天霸的结局则是死在以窦尔敦之子窦龙及其他英雄手中。另还读过以窦尔敦为主角的《窦尔敦传奇》,这一部窦尔敦中黄天霸奸计被杀。关于这两位传奇人物的武侠类作品还有一些。

  收藏《佛山文艺》的好友给我介绍过《五凤朝阳刀》,称赞故事情节精彩,称得上武侠精品,可惜当时一直找不到,直至前几年才找来一读。赵西玉的《达摩剑》系列当时也曾面市,分《达摩剑》、《达摩棍》、《达摩神功》三部,写的是英雄同魏忠贤及满清高手激烈斗争的故事,不过当时也未有机会购得一观。残墨当时也有好几部作品面世,但除《神州擂》外,其它武侠小说接触也不多。

  后期了解到,当时大陆的武侠作品其实也不少,但是相对而言缺少系统的整理推介,导致了解不多,涉及的武侠评论更是寥寥无几,相信如果加以研究,还是很有发掘空间。

  温瑞安的辉煌时期

  高二下学期之后,由于面临毕业会考、高考的压力,不得不暂时放下热衷的武侠小说,认真投入功课中。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大陆地区武侠市场继金梁热、古龙热之后,又掀起了温瑞安热。

  温瑞安作品在那个时期的红火,主要原因是金梁的先后封笔,古龙的早逝,喜爱武侠小说的读者基本读完了梁金古作品的条件下,需要新的高质量武侠小说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温瑞安武侠小说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应运而生。早期的《四大名捕会京师》、《四大名捕:碎大开谈》、《骷髅画》,乃至《神州奇侠》系列已为温瑞安赢得大量的读者,于是无论是出版商还是读者都对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寄予期望。

  1993年3月,漓江出版社推出“少年四大名捕”系列之第一部《少年冷血》,小说序言首次提出了“新武侠四大天王”之说,即开山祖梁羽生、大宗师金庸、奇才古龙、怪才温瑞安,温瑞安首次在出版推介中中梁金古并列。《少年冷血》情节精彩,更重要的是创作手法新颖,温瑞安在该部作品中表现了许多武侠创新理念和手法,出版后即广受欢迎。之后漓江出版社又很快推出后传《少年追命》、《少年铁手》,同样也是受到追捧。在我们这个武侠小圈子来说,几个人也是一直追这个系列。遗憾的是,《少年铁手》之后,《少年无情》一直未见出版,大约推了一年左右,直至升上大学不久,《少年无情》终于面市,几名好友读后都大失所望,纷纷说这部作品大失水准,而我寒假回家读这部作品,也有同样的感觉。当时很不解,为什么水准跌得如此厉害,后来方知道面世的这部《少年无情》不是温瑞安所作,而是漓江出版社同温瑞安的合作出现问题之后,温瑞安未再继续创作,漓江出版社找来一大陆青年武侠作家陈天下续写《少年无情》,再以温瑞安之名推向市场。而《少年无情》的真作,直至几年前方在《今古武侠》中连载,但也半途中断。不过说真的,这部真作《少年无情》读起来感觉也是很不好,故事情节拖沓,作者似乎花了很大的心力在表现其创新,再添加一些其对人生的感悟,读起来有点难受,所以没有结局也不觉可惜。

  继“少年四大名捕系列”之后,江苏文艺出版社于同期推出“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之《温柔一刀》,之后又陆续推出续作《惊艳一枪》、《朝天一棍》……,这个系列同样大受欢迎,不过由于学习紧张的原因,对这个系列基本未加关注。众所周知,这个系列直到现在也没有结局,200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最后一部《天下无敌》之后,近七年过去了,续作据说是《天敌》(不确定)至今未见,不知温瑞安先生是否已经完成。

  此后大陆市场又推出多部温瑞安作品,其中较受欢迎的是中国友谊出版社于1993年推出的《逆水寒》,当时朋友购后几个人都称赞这部小说,而我由于面临高考一直不敢借来看,直至高考结束后第二天即翻开这部书,读后感觉也很不错。不过随后推出的多部小说却许多出现有头无尾,温瑞安成了挖坑未填最多的作家之一,终于许多读者在等待中热情消耗殆尽。

  至1997年前后黄易《大唐双龙传》的强势登场,许多武侠读者将眼光投向黄易,最终温瑞安在大好时机中未能把握机会,创造武侠小说的第二春,让人感觉遗憾。

  高三的一个下午

  小学至高中那段时间,是我个人最为热衷武侠的时光,课余时间多花费于此。高三处于紧张的高考备战中,不得不放下武侠小说。不过也有例外的一次,即高考前的一个多月,有一个星期天下午,在家中正准备前往教室读书,这时外面下着暴雨,出门有点不方便,回到自己房间,当时手头正好有一部古龙的《碧血洗银枪》,是向朋友借的,打算考完高考再看。那个下午忽然忍不住,在外面的大雨声中翻开这部小说,花了两个多小时,将这部书读完,这也是高三全年所看的唯一一部武侠小说。

  高考之后的那段时间,又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十几部梁羽生小说,重温了一遍,发现自已还是最喜欢读梁羽生小说,之后虽也陆续阅读武侠小说,但已没有之前的热情,唯独对梁著有空的时候还是会拿起小说翻读一下。至大学毕业前,基本读完了古龙的小说,参加工作后,又读了一些其他武侠作家的作品,这几年结识了多名梁迷朋友的同时,也有幸结识多位武侠小说达人朋友,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知识其研究都是我之望尘莫及,同这些朋友的交流中也增加了许多武侠小说方面的知识,希望今后这种有益的交流还将继续,为这篇武侠小说的加快增添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