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梁著书名

 

 

 

  近日阅读吴东权先生《文学境界》一书,书中有《小说命题之探讨》章节,匆匆阅读之后,自觉获益非浅。又觉似可将书中一些观点论述,套用到梁著书名中,并结合小说情节,作了简要分析,于是草草写成本文。由于个人在文学理论方面没有半点根基,弄这方面的文章确有不自量力之嫌,因此可想而知本文错漏百出,本当进一步予以充实完善,但一则限于个人水平,二则也没有太多时间继续查寻资料,故只好冒昧将文章发出,请家园朋友予以改正错漏,多多指教,特此感谢。另在写文中曾就一些问题向春水指教,并得到其宝贵意见,在此首先表示感谢!

  《女帝奇英传》
 

  书名结构:时代+人物的组合。
 

  “女帝”除指书中人物武则天外,更多代表的是时代背景,即为女帝时期;“奇英”指的是书中的一系列人物,上官婉儿、武玄霜、李逸,甚至长孙璧、裴叔度都归属于“奇英”系列。
 

  本书名偏于写实性,即让读者明白小说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文如其题,题亦如其文,但稍显平实。
 

  《女帝》在大陆连载时,另有书名《唐宫恩怨》,属时代(地点)+事件组合。
 

  “唐宫”指唐代宫廷,亦同样可指作品时代,“恩怨”则指唐代宫廷发生的恩怨情仇,本书名偏于解释性,即说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意识。

  两个书名相比较,《女帝》更贴近于小说的内容,毕竟整部小说真正书写“唐宫恩怨”的部分情节不属小说的主线,更主要是“奇英们”的江湖故事,尽管系列的江湖故事同“唐宫”也不无联系,但是故事中涉及的江山更替已不能简单的“宫廷”所能承载。不过《唐宫》的题目似对读者更有诱惑力,尤其是宫廷历来是处处充满看不见“刀光剑影”之所在,对读者有着吸引力,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就个人而言,对本书亦是先接触到连环画《唐宫恩怨》,因而对这个书名似更喜欢一些。

  《大唐游侠传》
 

  书名结构:时代+人物的组合。
 

  “大唐”代表时代背景,而“游侠”则指书中一系列的游侠人物,当然亦可解读为“游侠精神”即“侠气”解,本书名偏于解释性,表明书中抒写的是“侠”的精神主题,予人以凛然“侠气”之感。

  《龙凤宝钗缘》
 

  书名结构:物件+事件组合。
 

  “龙凤宝钗”为物,而“缘”则为姻缘事件。
 

  本书名同时具有写实性和解释性的特点,表明书中所书写的是“姻缘”(也即是爱情)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为是“情”,予人以温馨之感。

  《慧剑心魔》
 

  书名结构:脱胎于佛家用语。
 

  本书名偏于启示性,挥慧剑,斩心魔,暗示小说主题意识的哲理意味,予读者以一种事理、人生、处世的启示,富有宣教意味,予人以庄重之感。

  从以上“大唐三部曲”的书名所看,可看出书名均偏重于表达作品的主题,而且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主题,书名“侠”、“缘”、“慧”构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从中可看出羽生先生对这个系列的重视程度,尽管结果有点差强人意。

  《飞凤潜龙》
 

  书名结构:人物+人物(外号)组合。
 

  书名用小说的两名主要人物所组合,“飞凤”指独孤飞凤,潜龙则为孟中还。同时书名似还有另一重意思,凤飞在天上,因此飞凤是明写的人物,龙是潜着,因而潜龙是隐秘的人物。
 

  本书名偏于写实性,点明小说所写的是飞凤和潜龙的故事。

  《狂侠天骄魔女》
 

  书名结构:人物(外号)+人物(外号)+人物(外号)组合。
 

  书中用小说的三名主要人物狂侠华谷涵、天骄檀羽冲、魔女柳清遥组合一起,本书名偏于写实性,说明小说所写的是狂侠、天骄、魔女的故事。不过本书名多少有偏差之处,即在小说内容情节比重最大(即作为第一主角)的蓬莱魔女处于“三人组合”的最末,这一点春水早于《梁书主要角色出镜率统计分析》一文指出,提出“这本书实在该叫《蓬莱魔女传》的”的论点,从小说的内容、主线中看,这一论点是比较恰当的。

  同时,亦关注小说的另一书名《挑灯看剑录》
 

  书名结构:脱胎于中国古诗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书名作《挑灯看剑录》,一则源于作者辛弃疾作为小说的人物,而这首词亦是羽生先生所喜爱,在之后的作品《武林三绝》中,开头部分曾引词中“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二则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南宋豪杰抗金、抗蒙的激烈斗争,整部作品都有着词句所描绘出的这种氛围。本书名偏于解释性,点明了作品的抗金斗争的主题,亦多少反映了战场描写在书中占有一定地位。
 

  两个题目比较,《挑灯看剑录》不论是从反映作品内容,还是表达主题上看,都似更胜一筹,但是在后期的出版中却反而被《狂侠天骄魔女》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或是更为考虑“通俗易懂”的原因?就本人而言,则更为喜欢《挑灯看剑录》的书名。

  《鸣镝风云录》
 

  书名结构:名词+形容词组合+体裁。
 

  “鸣镝”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具有攻击和报警的用途。如作品开头,则点明了蒙古南侵在即,绿林盟主蓬莱魔女组织各方英雄联合抗敌的大形势,在这一意义上讲,已表达了一个“示警”的作用。“风云”比喻飞快发展变化的形势、环境。“录”个人理解为“笔录”或“记录”之意,即记下这一系列故事集结成册之意,以下同。

  结合小说,“鸣镝”似可指面临蒙古入侵的民族危难形势下,奋起抗争的各方力量;而“风云”则指因这种抗争而引发的激荡人心故事。本书名偏于解释性,点明了作品抗蒙入侵的主题。
 

  同时“鸣镝”虽具有攻击和报警的用途,但是在战场上予敌的杀伤力却是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发挥一种示警的意义,因此羽生先生用此书名,在张扬奋起抗争精神的同时,是否也暗示着这种抵抗力量不足以阻挡蒙古铁骑,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瀚海雄风》

  书名结构:地点+形容词组合。
 

  “瀚海”原本指的是“海”即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沼泽,北方广大地区,戈壁沙漠。而在本作中应作蒙古北边大沙漠。“雄风”指雄性的气魄、霸气。现多指人、团体、国家等,实力强而表现的内在魅力令人为之折服。
 

  本书即以“瀚海”开篇,而后很长篇幅的故事都发生于蒙古统治的区域,因而瀚海更多表示故事发生的地点;“雄风”似可指本书主角李思南在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力面前毫不改色,侃侃而谈的气魄,更进一步也指以李思南为代表的武林侠士在蒙古势力面前奋起抗争的勇气。书名同样偏于解释性,同样点明了作品抗蒙入侵的主题。
 

  由于“瀚海”的故事只占本书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因而“瀚海”似也不能涵盖全书的区域,从这一点上似乎不够贴切,不过从另一角度讲,“瀚海”的故事牵动了整部小说的主线,同时个人也认为“瀚海”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因而用此书名还是有其意义所在。

  《风云雷电》
 

  书名结构:四个人名(外号)组合在一起。
 

  代表本书四个主角,黑旋风、云中燕、轰天雷、闪电手。
 

  书名偏于写实性,同《狂侠天骄魔女》,直截了当说明本书写风云雷电四名主角的故事。
 

  当然“风云雷电”的发生,也多少有几分不平静的意味,既形容抗击入侵斗争之激烈,同时对读者也具有一定吸引力,从中表现出作者对小说的独到构建。

  《武林天骄》
 

  书名结构:以人名(外号)为书名。
 

  代表本书主角檀羽冲,书名偏于写实性,说明本书写的是“武林天骄”的故事。
 

  当然由于有前作《狂侠天骄魔女》在前,因此用《武林天骄》为书名能够吸引梁著读者的关注,另一方面“武林天骄”这一外号起得响亮出色,对新读者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还剑奇情录》
 

  书名结构:事件+事件的组合+体裁。
 

  结合小说内容,“还剑”似指归还(或索还)陈定方家传的“昆吾宝剑”,因为正是云舞阳在长江战败一役中将妻子陈雪梅推向长江,同时夺取了“昆吾宝剑”,才引来十八年后陈玄机刺杀云舞阳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而书的结尾云素素在坠崖前也将昆吾宝剑掷给陈玄机,这一系列的情节均合乎“还剑”的主题。另外“还剑”是否在一定意义上也指“达摩剑谱”,因为书中的另一条主线写的是上官天野、武当五老、毕凌风等一系列人物追索达摩剑谱的故事。在本书中,“宝剑”与“剑谱”并重,因此“剑”是否可同时作“宝剑”与“剑谱”双重意义理解,就个人而言,倾向于双重意义。
 

  “奇情”意为非常的情操。在本书中当指陈玄机与云素素之间这一段纯洁而悲剧的“兄妹恋”。
 

  书名偏于解释性,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本书中“还剑”与“奇情”并重,“还剑”精彩,而“奇情”悲凉,少了哪一部分都不完整,而在短短的篇幅中融合了“还剑”与“奇情”,足以说明本书不愧为武侠小说的上乘之作。

  《萍踪侠影录》

  书名结构:形容词+名词+体裁。
 

  “萍踪”形容行踪不定,像浮萍般四处漂浮。结合本书,应指张丹枫、云蕾为代表的男女主角从漠北到中原,又从中原再度远赴漠北,最后又再度来到中原,足迹飘浮无定。更深一层或指张丹枫一家虽然在漠北,官居右丞相,表面上享尽富贵荣华,但终归不是自己的家,就像浮萍一样没有自己的根,因此张丹枫最终还是回到故国,寻找属于自己的根。而云蕾的家却由于张云之仇,同样失却了根,云澄、云重、云蕾各居一处,无法团聚。
 

  “侠影”应指他们所到之处所留下的为国为民、行侠仗义的足迹和影子,也指所有一切为国为民之人在这场民族劫难中挺身而出的人所留下的事迹。
 

  本书名偏于解释性,既阐明主要内容是讲述人物的“萍踪”般足迹和命运,又张扬着一个“侠”字。在阐述“侠”字理念的同时,也富含诗意。
 

  个人在阅读《萍踪侠影》之前,曾沉迷过一部新加坡拍的武侠连续剧《怒海萍踪》,因而对“萍踪”二字很有亲切感,当拿起《萍踪侠影》这本书时,光看书名就觉得很喜欢。

  《散花女侠》
 

  书名结构:以人物(外号)为书名。
 

  散花女侠于承珠为本书无可争议的第一主角,本书也就直接用她的外号为书名,书名偏于写实性,直接告诉读者本书所要推出的主角人物。同时用“天女散花”和“女侠”组合,兼有仙气和侠气,本书名还是呈现出一种美感。
 

  值得探究的是,《萍踪侠影》中“散花女侠”本是云蕾的外号,本书中直接让予于承珠,其原因仅仅是于承珠学得云蕾的“金花绝技”并将之发扬光大,抑或也指于承珠身上同样有来自云蕾,但云蕾未来得及充分展示的另一面?

  《联剑风云录》
 

  书名结构:名词+形容词+体裁。
 

  “联剑”在本书中应指“双剑合璧”,具体应指霍天都、凌云凤的“正反天山剑法”联剑对敌所产生的威力。本书为“萍踪系列”第三部,从第一部的张云“双剑合璧”到这一部的霍凌联剑对敌,“双剑合璧”在这个系列中地位显得非常突出。
 

  “风云”应指本书中一系列变幻动荡的江山、江湖故事。同“联剑”联在一起,似乎也指“霍凌联剑”对整个武林格局的影响和冲击,未来武林的“第一大派”天山派正是从他们开始。同时这里的“风云”或有“风云变幻”之意,联剑而产生的风云变幻,是否又是暗示霍凌之间的“双剑合璧”,未如之前张云那般的心灵互通,而是两种理念之间的碰撞,最终不得不黯然分手?
 

  本书名偏于解释性,着重在于阐明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联剑风云”四字看似简单,又似乎不那么简单,不同的读者当有不同的解读吧。

  《武林三绝》
 

  书名结构:以专有名词为书名。
 

  不过根据相关资料,“武林三绝”可作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出自书末霍天都所说的武林中公认三种绝学,一为霍天都手创的天山剑法,二为风从龙所传下的风家刀法,三为檀羽冲一脉传下的惊神笔法。
 

  第二种解读:出自陈墨、刘新风编写的《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中关于《武林三绝》篇的内容简介。指武林中新出的六位少年英雄儿女结成的“三对情侣”,即霍天云与风鸣玉、上官英杰与谷灵珠、华玉峰与周剑琴。
 

  两种说法相比较,似乎前者应该更合乎羽生先生本意,毕竟有小说原文支持,但是也不无偏颇之处,因为整部小说中并不仅仅只有上述三种武功绝学,特别是檀羽冲传下的惊神笔法固然精妙神奇,但是狂侠华谷涵、魔女柳清遥传下的武学也并不逊色。两者比较,似乎“三对情侣”之说更合乎情理一些,当然以“绝”喻“情侣”,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可以说,两种说法各有其理由和缺陷,还是留待读者见仁见智吧。
 

  本书名偏于写实性,无论羽生先生本意是想表示人物还是表示武学,都是通过书名让读者一目了然。《武林三绝》同《大公报》之前的连载的《风云雷电》相比较,可看出前部小说是以四位人物为主角,后部则是以三种武学的故事或是六位人物为主角,从这点上也可看出梁著在同一报刊、同一时期连载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连续性。

  《广陵剑》
 

  书名结构:脱胎于著名古曲《广陵散》,加上剑形成本书特有含义的词语为书名。
 

  根据小说,广陵指《广陵散》,“剑”指张丹枫晚年创下的“无名剑法”,广陵散加上剑结合在一起,一是“无名剑法”如同《广陵散》在古曲中的地位一样,属剑学领域的绝世剑法;一指“无名剑法”最终命运为如同《广陵散》般成为千古绝响。
 

  书名偏于解释性,同样是既阐明了主要内容和主题,《广陵散》在书中多次奏显,贯穿全书;而身兼《广陵散》的琴艺绝学和“无名剑法”的剑艺绝学的陈石星更是全书当仁不让的第一主角,与此同时“广陵”二字也为本书定下了一个悲剧的基调,书中的内容也正如书名一样,从头至尾都是充满了悲剧的气息。由于书名同绝世古曲联系在一起,也带来了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对喜欢传统文化的读者会产生一定的吸引。

  《白发魔女传》
 

  书名结构:以人物传记为书名。
 

  白发魔女即为小说女主角玉罗刹练霓裳,从书名中可看出小说系其个人传记,全书的主线也是围绕着她所展开。
 

  书名偏于写实性,直即点明小说为白发魔女的传记,当然也略带点恐怖性,魔女加上白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多少有点恐怖色彩,其形象同“散花女侠”、“冰川天女”多少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也正是如此,对读者特别是未读过相关联作品如《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的读者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自要待读完小说后作出自己的评判。

  《塞外奇侠传》
 

  书名结构:以人物传记为书名。人物由地域+人物所构成。
 

  塞外指的是天山下南疆、北疆,奇侠指的是本书主角杨云骢、飞红巾,本书的体裁为传记。同《白发魔女传》不同的是,本书系同时为两名男女主角所立的传记。
 

  书名偏于写实性,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主角人物,阐明为他们所立下的传记。加上塞外,进一步说明书中的主角所活动的主要区域,同时“塞外”也不失为吸引读者的一个题材。
 

  本书在内地连载的时候,另有一书名《飞红巾》,书名同样是偏于写实性,直接说明主角人物。两者相比较,个人感觉《塞外奇侠传》更为贴切一些,因为整部小说中,杨云骢的地位应略高于飞红巾,至于连载改名的原因,或许是以飞红巾这一具有强烈人性色彩的人物为亮点吸引内地读者的原因,同时,对于未接触过梁著读者而言,《飞红巾》这个书名或许更为醒目一些,后期随着梁著在内地的流行,这个书名也就很少被提起。

  《七剑下天山》
 

  书名结构:人物+事件。
 

  “七剑”指的是以主角凌未风为首的主要人物,分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前五剑”(旧版称“前七剑”)和“后七剑”。
 

  “下天山”结合书中内容情节,应指的是“前七剑”艺成下山,“后七剑”在登上天山后提升了人生境界之后的“下天山”。
 

  因此,“七剑”应指广义的“七剑”,“下天山”也应同时包含着两个意思。
 

  本书名同样偏于解释性,即点明主要内容是讲述“七剑”在“下天山”后发生的系列传奇故事。同时本书名带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天山”予人以“非凡尘”的“天外”的感觉,“七剑”和“下”“天山”联结一起,“七剑”不仅代表“剑”,也不仅代表“人物”,而会让人联想为“剑仙”,整个书名给人感觉就如“剑仙”自天而“下”,带有很强的美感,而让人喜欢。

  《江湖三女侠》
 

  书名结构:以人物为书名。
 

  江湖三女侠:指书中三名女主角吕四娘、冯瑛、冯琳,当然这个称号应该是到她们联手完成“宝剑屠龙”的伟业之后为江湖所公认。就全书内容而言,吕四娘为主角,冯瑛、冯琳为配角,但也都有着各自的故事。
 

  本书名偏于写实性,直接点明主角人物,同《七剑》相比,本书名偏于简单质朴,但是“三女侠”也是一个比较响亮的名词,本书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出版社推出的连环画版本命名有《三女复仇记》、《吕四娘传奇》等,但予人印象似乎都不如“江湖三女侠”这个名称。在阅读中,本书中第一主角(即男主角)的唐晓澜经常会被读者所忽视,这不能不说是受书名影响,而产生“先入为主”思想的原因。

  《冰魄寒光剑》
 

  书名结构:以物件(兵器)为书名。
 

  “冰魄寒光剑”是书中女主角华玉公主所炼同时作为兵器的一把“宝剑”,当然在这把宝剑身上也贯穿了一条故事的主线。
 

  书名偏于写实性,当然由于这把宝剑的名称比较特殊,一定程度会吸引读者的关注,但由于本书的创作时间事实上是在后传《冰川天女传》之后,因此这一书名更大意义反而是提醒读者这部书同《冰川天女传》的关系。熟悉《冰川天女传》的读者当然会知道“冰魄寒光剑”象征的意义,因此对这部分读者而言,这个书名事实上也一定程度点明了本书的“爱情”主题,兼具了解释性的作用。

  《冰川天女传》
 

  书名结构:以人物传记为书名。
 

  书名为本书女主角冰川天女桂冰娥,直接点明了女主角。
 

  书名偏于写实性,同《白发魔女传》基本相同。同时“冰川”和“天女”同样不属于世俗的凡尘,因此同《白发魔女传》略带点恐怖性相比,本书名予人以一种“高贵”和“圣洁”之感,从而同样留下深刻印象。

  《云海玉弓缘》
 

  书名结构:名词+物件+事件组合。
 

  结合小说内容“玉弓缘”比较好理解,指金厉之间那段绝世情缘,也是本书所要表述的一个主题。“云海”比较有争议,书中金世遗曾将把李沁梅比作天上的浮云,而将自己比作波涛汹涌的大海(见书中第四回)。但是“云海”予书中意义应远不仅指金世遗和李沁梅之间的这段感情,似应从云与海看似很近,但始终无法相接这一点,引申到金世遗与谷之华最终的有缘无份,最终反而铸就了金厉之间的“玉弓奇缘”?当然这个说法在论据上也是严重不足,姑且作为臆测罢了。
 

  本书名偏于解释性,一定程度上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云海”、“玉弓”都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组合起来也有一定的美感。

  《冰河洗剑录》
 

  书名结构:地域+有着象征含义的名词+体裁。
 

  另外本书名似脱胎于《七剑下天山》的回目:“冰河洗剑,铁马金戈一生愁”。
 

  “冰河”一定意义指西域雪山冰河,也为本书大部分主要情节发生的地域;“洗剑”寓意于追求和平,从此不再动刀兵。
 

  本书名兼具解释性和启示性特点,暗示小说放弃暴力,追求和平的意味。虽然地域有着局限性,但也包含着对整个天下的愿望,有着较高的立意。

  《冰魄》、《冰川》、《云海》、《冰河》可视为同一系列的作品,单从书名上看,“冰魄”、“冰川”、“云海”、“冰河”均非凡俗之物,带有一定程度的神奇色彩,单从这方面可看出这个系列的浪漫主义所占的成份比较大,事实上这个系列也是整个梁著中“还珠”色彩最重的一个系列。

  《风雷震九州》
 

  书名结构:脱胎于古诗词。
 

  源自清代诗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羽生先生对龚自珍诗拟有偏爱,在梁著中有多处引用。
 

  从小说内容看,本书主要写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清斗争,就如一声惊雷,打破了死气沉沉的灰暗空间,从而使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气。“风雷”指的是反清斗争,指沉寂近百年的反清义旗重新竖起,“九州”指中华大地,而“震九州”则意为整个天下都发生了震动。
 

  再结合小说的内容,本书名一定程度也指林清指挥的那场进攻皇宫的壮举,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也足让九州发生震动。
 

  本书名偏于启示性,以风雪激荡般的巨响暗喻波澜壮阔的斗争,其浩大的声势足让人为之震动,从而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

  《侠骨丹心》
 

  书名结构:以名词组合为书名。
 

  “侠骨”指英武刚强或见义勇为的性格与气质。“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赤诚的心。“侠骨丹心”合在一起,意为内怀炽热、赤诚的心,外表现为英武刚强的性格气质,用于对人物高贵品格、所质的褒扬。
 

  从书卷首词可见,本书名一定程度上也脱胎于龚自珍诗句:“江湖侠骨恐无多”,由于“无多”,更需要予以张扬。
 

  从书中内容可见:“侠骨丹心”应喻指书中一切既舍身于反清大业,又甘愿为爱人、朋友奉献一切的侠义之士,不仅是男女主角金逐流、史红英,其他的英雄侠士如江海天、厉南星、公孙燕、尉迟炯等等也均位列其中。
 

  本书名偏解释性,指书中主题为张扬出一种侠气,一种品质,展现了凛然正气,但是有一个缺陷偏于大众色彩,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书中主角金逐流的独特气质未得到完全的展现。

  《游剑江湖》
 

  书名结构:

 

  “游剑江湖”为传统游侠的写照,伴随的是一幅游侠孤身仗剑行走江湖的画面,既洒脱又不免带有几分寂寞。小说中符合这一形象的人物莫过于缪长风,虽然缪长风或许不是本书的第一主角,但应该是最让读者接受和喜欢的人物。相比之下,本书的其他人物孟元超为义军大业忙忙碌碌,身不由己;而宋腾霄则器局偏狭,少了几分洒脱情怀。
 

  本书名似偏于写实性,直接以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作为书名。
 

  本书连载时的原名为《弹铗歌》。“弹铗”多指怀才不遇或处境窘困欲有所求,结合书中情节,是否也是缪长风的某方面写照,初出场的缪长风文才武学均为当世一流,却颇有几分英雄无用武之地;而至书末,云紫萝牺牲后,缪长风的弹铗狂歌,孤身远去,此后虽然侠依旧侠名远播,却是此心已死,颇为埋没了他的一身才学。因此弹铗歌可作为小说结尾的一个画面。同时,从处境窘困欲有所求这一层意思看,似也可作为云紫萝的命运写照,但终归不如用来形容缪长风般贴切。这个书名偏于启示性。
 

  两个书名比较,《游剑江湖》偏于洒脱,《弹铗歌》偏于忧愁,前者较为通俗,而后者偏于古朴,就个人而言,偏于喜欢前一书名。

  《牧野流星》
 

  书名结构:名词组合。
 

  本书名源于书末:“他们行踪飘忽,草原上的牧民把他们比做牧野流星,虽然是一闪即过,却带来了光亮。”另《七剑下天山》第二十五回回目:“牧野飞霜 碧血金戈千古恨  冰河洗剑 青蓑铁马一生愁”,可称得上梁著的经典回目,此后的《牧野流星》、《冰河洗剑录》一定程度源于此。依据词义的理解,“牧野”意指战场;“流星”形容一闪而过的光亮。合在一起意为战场上一闪而过的流星,可作本书主角孟华的写照。综观本作,孟华足迹踏遍西北、青藏各地,不停地穿梭各个抗清战场,但每一次都发出光亮,此后依然如此。
 

  本书名似偏于启示性,预示着主角人物的一生命运。
 

  本书连载时另有书名《折戟沉沙录》。这一书名似源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结合小说内容,这一书名似应理解为对历史的还原,而本书中正是围绕着两段历史往事,一为孟华的身世之谜;二为让丹丘生含冤莫白的那段十八年前的血案。而最终通过拨过迷雾,终于还原了事情的真相。本书名偏于启示性。
 

  两个书名比较,一写人物,一写事件,就小说的情节主线而言,《折戟沉沙录》似更贴近小说的内容,古典气息也较浓一些。就个人而言,也更喜欢这一题目。

  《弹指惊雷》
 

  书名结构:时间量词+名词。
 

  本书实为连载的《绝塞传烽录》前半部分,在结集出版时作为一部独立作品,并重新命名。书名源于结集成书的书末:“他和龙灵珠都还未满二十岁,倘若按照佛门说法,百岁光阴也不过一弹指的话,他们这点小小的年纪,实在是经历太多的忧患与风波了。一弹指间曾有多少闪电惊雷!”
 

  “弹指”也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佛家常用来比喻时光的短暂。“惊雷”则指突发的风云变幻,常出人的意料之中。结合小说的内容,似可指围绕本书主角杨炎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风云变幻之事。“弹指”既形容这些风云变幻的事发生时间的短暂,似也可指《牧野流星》之后短短的数年间,孟元超、杨牧、孟华、杨炎之间的恩怨纠缠又再掀起新的波澜。
 

  本书名偏于启示性,暗示小说书写世事变幻莫测的主题意旨。由于本书是在结集出版时的重新命名,在命名的时候羽生先生对全书的内容、主题有了全面把握,因而本书名可说是既响亮又贴合小说的内容。

  《绝塞传烽录》
 

  书名结构:地域+动词+名词+体裁。

  “绝塞”指极远的边塞地区,结合小说的内容,本书的大部分情节发生在边塞地区。“烽”应指烽火或是烽烟。“传烽”燃起的烽烟或烽火,预示着战事的发生或即将发生。全书名似可作边塞地区传起的烽烟(烽火)战事,指清军对边疆各族的进攻所引发的战事;或许一定程度也指发生在天山派的那场劫难,以及之后群侠歼灭白驼山势力之役。
 

  本书名偏于解释性,完整地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题目予人感觉比较宏大,但有一个缺点是无法突出主角杨炎,从这个意义上,个人感觉出版时将连载的《绝塞传烽录》拆分为《弹指惊雷》、《绝塞传烽录》除了考虑压缩出版作品篇幅外,在分别突出作品的重点上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可以看出《弹指》重心是写人,《绝塞》的重心是叙事,多少也造成了连载的作品有点前后脱节。而一经拆分,两者的特色都得以凸现出来,也为读者留下更多的回味空间。

  本书在内地出版时曾出现过《绝塞子女情》、《绝塞娇侠》等名称。前者个人认为起得还是颇具一定水准,同原书名各具特色,“子女情”指杨炎、冷冰儿、龙灵珠之间的爱情故事,书名一定程度上表述了小说爱情方面内容,如果用在连载版的《绝塞》之上,或许比原名更贴近小说主要内容,但“子女情”三字又用得稍显平淡一点,两个书名相比较,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原书名。
 

  而《绝塞娇侠》则起得不是很好。“娇侠”一般指女侠,本书中女侠如“冷冰儿”、“龙灵珠”的塑造当然出色,但本书的创作重心还是集中于主角杨炎身上,用“娇侠”为书名有失偏颇。

  《剑网尘丝》
 

  书名结构:名词+名词组合。
 

  “剑网”字面意义上剑气交织纵横成网;“尘丝”字面理解应是尘世间的恩怨情仇交织,宛如丝线般的纠结。
 

  结合全书末回目:“剑网纷张,原如世网;尘丝难断,未了情丝”和书末一句:“剑网撄人如世网,尘丝纠结似情丝”,“剑网”似可理解为世俗百态形成的一张大网,宛若纷张的剑网,让网中人无法摆脱;尘丝原指尘世间的种种恩怨,而中其中更为突出感情。剑网和尘丝的组合似可理解为世俗百态之网笼罩之下,那一份难以了结的感情或爱情。
 

  本书名偏于启示性,也兼具解释性,“剑网”与“尘丝”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于读者而言,起到启示读者从中追索其蕴含意思的作用,在此前提又将全书偏重于世俗伦理感情的主题通过书名予以说明。

  《幻剑灵旗》
 

  书名结构:名词+名词组合。
 

  “幻剑”和“灵旗”是书中西域上官云龙一派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幻剑”既指上官云龙的独门武功,更代表其对门下及所辖区域进行辖制的武力;“灵旗”指作为上官云龙一派权威象征之物。
 

  幻剑灵旗是全书的主线,绝大部分情节也是围绕幻剑灵旗而展开的。因此书名偏于写实性,直截了当地点明全书的主要内容。

  在连载中,《幻剑灵旗》实为连载中的《剑网尘丝》后半部分,只是在结集出版时才将之分开独立成书,相比于前半部分,《幻剑灵旗》确实是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特别是中心人物的转移,因此将之单独出版还是具有一定的理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SMSJ兄提供的资料,《剑网尘丝》在《大公报》连载不久,同样的内容在新加坡某报刊即以《幻剑灵旗》的名字进行连载。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即《剑网尘丝》连载不久,羽生先生已对整部作品有了一个总体构思,因为涉及“幻剑”与“灵旗”情节是至结集出版的《剑网尘丝》书末方出现,如果对全书没有一个整体构思,是难以定出《幻剑灵旗》这一书名的。
 

  两个书名比较,比较喜欢前一个,“剑网尘丝”予人一种世俗百态纠结,难以摆脱的感觉,而《幻剑灵旗》偏于直白,同时从内容比较,前者写的是缠绕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世俗情事,而后者却是凭借幻剑灵旗的利器扫除障碍,其主题和内容相差也是很大。

  《龙虎斗京华》
 

  书名结构:名词+动词+地域名词。
 

  本书为羽生先生的处女作,其创作源于一场擂台战,因此书名蕴含“争斗”的内容。
 

  本书名起得颇具气势,龙虎喻各路武林英豪,“斗”为争斗,“京华”则表明发生于京城地界。本书名偏于解释性,点明本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而各路英雄豪杰会聚,在京城地带进行一场龙虎斗,本身就是吸引读者追看的一个亮点。

  《草莽龙蛇传》
 

  书名结构:地域名词+名词+体裁。
 

  “草莽”指偏僻的乡间,指的是隐身山野、乡村的各路英雄人物;“龙蛇”则有非常人物之意,喻指其中的杰出之士,包括朱红灯、上官瑾、丁晓等英雄人物,“传”作传记解。
 

  结合卷首诗中“当日龙蛇归草莽,此时琴剑付高楼”一句,全书名似为归隐(或隐身)草莽的杰出英豪所作的传记,本书名偏于解释性,说明全书的主题。

  《龙虎》同《草莽》相比较,《龙虎》无论从主题上还是内容上都偏于讲述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大场面斗争,而《草莽》偏于记录个人的事迹经历。前者侧重于群体,而后者侧重于个体,因此前者为基础,后者则为前者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