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这部传记终于杀青,我不由长长舒了口气。但片刻的欢愉过后,感到的仍是深深的遗憾。
 

  尽管本书写作的时间只有近四个月,但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却费时半年之久。准备时间较长,一是因为有关传主生平、创作的记述和评论,内地和港台都不算多,且有关文字大多散见于报刊,较难寻觅和整理;二是因为传主生性淡泊,向来不愿多谈自己,更无出版自传的历史,再加上移居澳洲多年,联系实在不便。故而,虽说自己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书稿写成后,仍能感到一些因资料不足而带来的缺憾。
 

  此外,因学业忙,事务杂等诸多因素,本书的准备及写作工作,曾几度中断,因此对匆匆写出的这本小书,自己并不满意。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相信读者诸君读了这部传记后,肯定会对传主的生平和创作,有一大致的了解。
 

  需要一提的,还有本书的写作方式。当前传记的写法,大致有两种,一为记述型的,二为发挥型的。前者较少引申、发挥,多就事记事,就人谈人,讲究叙中带评。后者则近似小说的写作,发挥成份较多。比较而言,后者的文学性、趣味性可能更浓些。不过基于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我还是尽量多地采用了前者的写法。因为我觉得,传记毕竟不同于小说,若将传主彼时彼地的动作、语言和想法都描述得一清二楚,恐怕读者反而会生疑了,倒不如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好。
 

  另外,近几年出版的文学家传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写文学家的传记,却不谈创作,或谈之甚少。如此写法,似有不妥。虽然在传记中评论传主的创作,处理不好往往会吃力不讨好,甚至影响全书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但我仍固执地认为:写文学家传记,万万不可省略对其创作的记述和评论,否则,就是对传主的主要事迹视而不见了。因而,本书对传主创作的记述和评论,就占有一定篇幅,这点是需要说明的。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内地和港台出版的若干书籍和资料。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致谢。
 

  借此机会,我还要特别感谢梁羽生先生和刘文良先生的鼎力相助。没有他们提供的必需的资料,这部书稿是难以完成的。二位先生的深情厚谊,令我感铭难忘。
 

  最后,对促成本书出版的江苏文艺出版社,以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工作的责任编辑,致以衷心的谢意!

                                     李 斌
 

 

私家侦探 扫校
药师丹枫 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