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对小侄女之无情,梁羽生,梁羽生家园书库,梁羽生作品

 

 

武松对小侄女之无情

 

 

 

  端的好狠也(事在第八十回)

  潘金莲被武松在“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剜了个血窟窿”,但尚未即时毙命。书中写:

  那妇人就星眸半闪,两只脚只顾登踏。武松口噙着刀子,双手去斡开她胸脯,扑扢的一声,把心肝五脏生扯下来。血沥沥供养在灵前。后方一刀,割下头来,血流满地。迎儿小女在旁看见,唬得只掩了脸。武松这汉子端得好狠也!

  这个血淋淋的场面,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暴虐狂,“武松这汉子端得好狠也!”不但是作者的评语,也是读者的感受。(一位评论家在评述这段杀人的“现场描绘”时,就用上了“令人反胃”这四个字。)迎儿是武大前妻的女儿,是武松的亲侄女,武松就是借口要潘金莲回来照顾侄女,而骗杀她的。那么武松杀嫂之后,对迎儿又如何呢?

  当下武松杀了妇人,那婆子(王婆)看见,大叫:“杀人了!”武松听见她叫,向前一刀,也割下头来,拖过尸首,一边将妇人心肝五脏,用刀插在楼后房檐下。那时也有初更时分,倒扣迎儿在屋里。迎儿道:“叔叔,我也害怕!”武松道:“孩儿,我顾不得你了!”

  武松就这样丢下亲侄女走了。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一书作者)评论得好,“假使武松除了虚荣心之外,还有真挚的手足情,那么他要为亲侄女安排生活与前途,应当尤急于为亡兄雪恨才是。可是这是比杀人放火更大的担当,这需要小心耐性,不若报仇来得痛快;这不是梁山泊里所讲的德行。武松也就不肯负这责任。”虽然他“初时去骗潘金莲”,“是假装打算负这责任的”。
 

 

  迎儿这个人物(事在第八十七回)

  在《水浒》中,武大并无前妻留下的女儿,迎儿这个人物,是《金瓶梅》的作者加上去的(有一位评论家说,迎儿在《水浒》中是武大家里的小婢,《金瓶梅》改为武大的女儿;这恐怕是他未经查对的记忆之误。《水浒》虽然有个迎儿,但却是另一淫妇潘巧云“病关索杨雄之妻”的小婢,那位评论家可能是误证此潘为彼潘了)。在《金瓶梅》的“潘金莲故事”中,迎儿是个“跟出跟入”的角色,任凭潘金莲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甚至在武松杀嫂之前,作者没写她说过一句话。在看到故事的“悲剧结局”之前,你或者会觉得这是个可有可无的免色;直到故事的结尾,你方始发觉这个角色其实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创造。

  “叔叔,我也害怕!”这是迎儿在目睹武松宰割潘金莲之后说的一句话,也是她自出场至收场所说的唯一一句话。不过,在此之前,她虽然没有说话,但她的性格却已是在作者的笔底呈现了的。第一回写潘金莲初见武松之时,就对武松数说迎儿是个不中用的小丫头,“这小丫头迎儿,奴家见她拿东拿西,蹀里蹀斜,也不靠她。”(按:蹀里蹀斜状东歪西倒之貌,此处意义相当于广东话的“论论尽尽”⑴)事实上她也确是被当作丫头使唤的,潘金莲招待武松,她做的是递茶递酒的角色,甚至当她的父亲被害死之后,西门庆来到她家,潘金莲叫她拿茶奉客,还要她“放下茶托,与西门庆磕头。”(第八回)武大前妻去世时,迎儿已有十二岁了,武大大约是在一年之后被害的,按说十三岁的小姑娘多少亦已懂事了,但她只能默默地在潘金莲的淫威下过活,可知她的性格是如何懦弱怕事。

  ⑴“论论尽尽”,粤语,意近“手脚不利落”,“让人不放心”。
 

 

  叔叔,我也害怕!(事在第八十七回)

  潘金莲是她的杀父仇人,迎儿不会不知。即使她初时真的不知,但当武松动手杀嫂之时,她已是一清二楚了的。因为潘金莲是被逼供在前,一五一十地说出她是如何与西门庆通奸、害夫的。现在她看到潘金莲被武松血淋淋地宰割,说出的唯一一句话却是“叔叔,我也害怕!”她并没感到父仇得报的快意,感到的只是害怕!因此,作者虽然只是安排这个人物说了一句话,但从这一句话中,已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迎儿的善良和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武松是“端的狠也!”而读者也会意想得到,这样一个善良懦弱的姑娘,是缺乏独立谋生的本领的,武松一句“孩儿,我顾不得你了。”就丢开了她,她未来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孙述宇估计她的命运就是“沦落到青楼,或是在长街上讨饭”)。大多数的读者,对武松这种“只顾杀人,不顾亲情”的“英雄行径”,恐怕也是不会原谅的。从迎儿这个角色(自始至终,只说一句话),也可见到作者塑造人物的别具匠心。

  对王婆这个人物的处理,《金瓶梅》也与《水浒》不同,在《水浒》中,武松并没有当场杀掉王婆,而是将她押送县衙,后来由东平府尹按照朝廷律例,处以“剐刑”的。这样的写法表现了武松“理智”的一面,他之要杀西门庆和潘金莲,只是因为衙门不管,迫不得已,只能自己动手来为兄报仇;至于帮凶王婆,虽然罪亦该死,他却不采取“私下行刑”的方式,而由官府去依法处置,将她“明正典刑”了(当然武松也估计得到,王婆不比西门庆,官府是不会包庇她的)。《水浒》中写的武松杀嫂无损于武松的“英雄形象”;《金瓶梅》则是有意打破这个“形象”,写出了英雄内心邪恶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