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七 严复挽李鸿章联,名联观止,梁羽生家园书库,梁羽生家园

 

 

七七七 严复挽李鸿章联

 

 

 

  严复也有挽李鸿章联云: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是,则士论又当何如?

  若说梁联对李寄以同情,严复此联则是为李鸿章辩解了。李鸿章“当时”之“谋”为何?这里作个简述。在甲午中日之战中,他是主和派;在“庚子拳祸”时,他支持刘坤一、张之洞搞所谓“东南互保”(等于变相的“独立”,即东南各省“不介入”战争,迳与各国领事订立互保条约、不奉北京宣战之诏),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而更根本之“谋”则是他那套“办洋务”的主张,主张引进西方科技来办实业。洋务派的口号是“效法列强,振兴中国”。且莫说这只是不触及政治的“表面改革”,即以其“成效”而论,由于李鸿章的“洋务建设”是完全在官僚买办的控制下,结果李鸿章办了二十多年的洋务,中国却是越来越弱。“使当时尽用其谋”,恐怕也只能培养出更多的买办阶级而已。严复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者、翻译家,在引进西方科技文明这点,他是和当时的洋务派主张相同的,他的见识可能比李鸿章高明些,但也还未曾去深究中国积弱之根本原因。

  严复没有说明李鸿章的“晚节”为何,但我们仍可从李鸿章最后一次所担当的历史角色作一分析。八国联军入北京之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避难西安,政治中枢可说是等于解体,在这种国将不国的情况下,李鸿章愿奉召入京主持和议,在维持清政权这方面,自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语云“板荡识忠臣”,政局混乱曰“板荡”。严复所肯定的李鸿章的“晚节”,恐怕就是指他这“一片孤忠”之节。至于《辛丑和约》所付的代价是否太大,那又另当别论了。依当时情况来说,这个“烂摊子”也只有李鸿章才能收拾,故严复在下比提出反问,设使当时李鸿章不这么做,结果又将如何?“士论又当如何”(隐含士论恐怕也会责他为保名而误国)?

  上面这个分析,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范当世的挽李鸿章联,亦是强调李鸿章的大节乃是对于清室之忠的。不过在“忠”的评价方面,我和他不同而已。范联云:

  贱子于人间得失,渺不关怀,独与公亲炙数年,见为老书生、穷翰林而已;
  国史对大臣功罪,向无论断,得吾皇褒忠一字,传俾内诸夏、外四夷知之。

  范当世,清末诗人,曾馆于李家,上联是说他眼中所见的李鸿章,纯从道义之交这点着笔,无视李的富贵;下联的“褒忠”云云,则因清廷给李鸿章之“谥”乃是“文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