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5 12:02

卖弄与交流——读书杂记(《留守女人》)

看到木心说的一句话:“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喜欢卖弄的人太多,我也是其中之一。

卖弄也罢,至少自己是看过了书的,比有些靠百度谷歌上搜到的只鳞片爪就打遍天下指点江山的似乎要好一些。

然而,有卖弄之心,却无卖弄之才,对于读书,我是写不出什么上得了台面的读后感或评论的。能做的只有写一点简单杂记或杂感,或仅说一句这本书不错,这本书不好。

只前用马甲开过一贴,关于读书,密码已忘了,读书的感受也与之前不同了,于是重开一贴,继续卖弄。

此地人气不旺,但读书,本来就非热闹之事,人太多,容易被形成的所谓公认观点而误导,人少了,反而容易互相补充。

开贴这事,自弹自唱是坚持不了太久的,希望诸君能一起参与,哪怕只是提一本书名,说一句不错。或者不谈读书,谈谈读书的感受也行。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5 12:03

《幸福之路》
作者:罗素
译者:傅雷

前段时间看过的书。

有电视台喜欢问人: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不太会有明确的答案,幸福是一种感受,感受时刻在变的。

哲学家跟我们常人不太一样,许多事,我们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哲学家却事事都想说明白谈清楚,像理工科的证明题一样,要明确证明出来。

《幸福之路》是哲学家写的,但并不似证明题一样枯燥,读起来并不费劲。

书的上半卷是:不幸福的原因;下半卷是:幸福的原因。

读来很有感觉,许多道理都与生活的体会暗合,只是自己只有体会,却不能如罗素一样用语言文字来明确表达。

读来收获很多。

此书的译本有几种,我看的是傅雷的译本,本以为傅雷就只译法国文学,不想英文他也可以译。

书中卷首引用了惠特曼的诗,我很喜欢,摘录如下:

我想我能变成动物,和它们为伴,
它们是那么恬静那么矜持,
我站着,久久的望着它们。
它们不为儿女做牛马,也不为儿女哀号,
它们不在黑暗里睁眼失眠,为了它们的罪过啼泣,
它们不喋喋讨论对上帝的责任,使我头晕脑胀,
没有一个不满,没有一个为了占有欲而癫狂,
没有一个向另一个屈膝,也不对几千年前的祖先跪拜,
在整个的地球上,没有一个有什么身份,
也没有一个忧郁哀伤。

陌雨潇潇 发表于 2012-12-25 15:54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闭住呼吸到不能承受时再喘气,那时会觉得能呼吸就是幸福的,因为还活着。活着,一切都有希望!
我觉得吧,若能满足,便得幸福,若不满足,永无幸福。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5 17:07

回 2楼(陌雨潇潇) 的帖子

满足这事,常常因参照不同而不同。
要是修练到心里有明确定义,就不需要参照任何人,不需要跟任何人对比。
其实很难做到。

彩阳 发表于 2012-12-25 20:30

好吧,受不太了傅雷的文风。不过这是单纯地把它当成文学作品来说的,一想到这是翻译,顿时心生敬佩——可是并不能帮助偶接受这个文风

并且也受不太了沈从文的文风,太方言化了,看不懂。喜欢边城是因为诗情画意,喜欢萧萧是因为轻描淡写地描写苦难,其他的就欣赏不太了了

严烷 发表于 2012-12-25 23:32

回 4楼(彩阳) 的帖子

沈从文很喜欢呢。比较喜欢这种乡土化的小说,记得以前看过很多刘绍棠的小说,可能纯粹是因为这些小说和武侠一样比较有可读性吧,内涵什么的我理解不来。

彩阳 发表于 2012-12-25 23:42

回 5楼(严烷) 的帖子

小严是哪里人啊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6 11:47

我还是比较喜欢傅雷的译文的,尤其是他翻译的巴尔扎克。
沈从文的小说也只看过边城。
他们那一代人的小说,我不太爱看,巴金矛盾老舍郁达夫等人的小说,都看得少,不爱看。
那一代人的散文杂文我也不太爱看。
那代人之中,倒是戏剧之类的,比如曹禺老舍的戏剧,常看常新,感觉生命力比较强一些。
那时的翻译家倒是译了许多好书,他们肯下功夫,有的一生差不多都花在翻译上了。

严烷 发表于 2012-12-26 12:34

回 6楼(彩阳) 的帖子

湖南的。。。。。。。。。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12-12-26 17:10

如果惠子遇到惠特曼,会不会问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彩阳 发表于 2012-12-26 20:17

引用第7楼风继续吹于2012-12-26 11:47发表的:
我还是比较喜欢傅雷的译文的,尤其是他翻译的巴尔扎克。
沈从文的小说也只看过边城。
他们那一代人的小说,我不太爱看,巴金矛盾老舍郁达夫等人的小说,都看得少,不爱看。
那一代人的散文杂文我也不太爱看。
那代人之中,倒是戏剧之类的,比如曹禺老舍的戏剧,常看常新,感觉生命力比较强一些。
....... p_w_picpath/back.gif

哈哈,戏剧倒是很符合风兄作者不要多说话、让读者自行脑补   的理念

那会儿的翻译家也是有条件下功夫啊,固定工资吃穿不愁~~现在的文学作品译者的生存状况就悲惨多了,没版税没提成,就靠稿酬,06年偶有看到说文学作品每千字40块钱,要是按照草婴的每天翻1000字的速度.......所以不要怪现在的翻译水平差,请把火发在出版界头上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7 09:37

前段时间重读《儒林外史》,昨晚读完最后一回。

《儒林外史》讽刺了许多人的卖弄。

改天再过来简单说说重读的观感。

有心得的朋友不妨先过来谈两句

燕山故客 发表于 2012-12-27 22:20

正在看管桦的《将军河》三部曲,不过,目前我手中只有第一部《将军河》和第二部《深渊》,还没有买到最后一部《龙争虎斗》。

严烷 发表于 2012-12-27 22:40

《儒林外史》还是中学时看的,好像是课本里有就找了原著,估计那时候也就看个热闹吧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8 08:19

孔网上好像有啊
http://search.kongfz.com/book.jsp?query=%25E7%25AE%25A1%25E6%25A1%25A6%2520%25E9%25BE%2599%25E4%25BA%2589%25E8%2599%258E%25E6%2596%2597&sale=0&searchType=shop&act=oldSearch&content=%2525E7%2525AE%2525A1%2525E6%2525A1%2525A6%252520%2525E9%2525BE%252599%2525E4%2525BA%252589%2525E8%252599%25258E%2525E6%252596%252597&flag=index&queryText=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8 08:29

回 13楼(严烷) 的帖子

读书时课文学的《范进中举》。
本来以为范进很惨,读了原著后,发现范进之后混得还可以。

还有,好像也是课本里学的,什么“四大吝啬鬼”之一严监生,读了原著后发现也并没有多吝啬。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8 08:33

还有,这次读时注意了《儒林外史》里一个“凤老四”凤鸣岐的角色,网上查了一下,据说此人的原型是甘凤池。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8 12:00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这是一部讽刺科举、讽刺卖弄、讽刺附庸风雅的书。

第一次读时,几乎没有读懂,作者讽刺的有些人的言行,我当时根本看不出来是讽刺,因为自己当时的言行水平甚至还不如那些被讽刺的人。

每到一个自我感觉有进步的阶段,就想着重读一些以前读过的书,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重读很欢乐,因为大多数的讽刺都看得懂了。

讽刺小说的说法是后人加的,通常被列为讽刺小说行列的小说,品质不会属于最好的小说的行列,要次一等。

最好的小说,几乎是不带入作者对人对事的判断的,或者说是很不明显,作者所做只是记录和展示人和事。

褒贬越明显,越刻意,小说的生命力越差。

这只是我个人对小说的观点。

《儒林外史》被列为讽刺小说,作者对人事的褒贬有明显之处,但也有许多不那么明确之处。

人物杂多,线索杂乱。水准算是上品,不是精品。

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详细描写祭泰伯祠的过程。祭泰伯祠是因为书中一干人感慨当世“礼崩乐坏”,要表达想重修礼乐的意思。

事实上,几乎每个时代的当代人,尤其是文人,都会抱怨他们所生的时代“礼崩乐坏”。

有人会说,“当年太祖爷在世时”怎样怎样,现在却怎样怎样。或者说,“还是我年轻那个时候好”……

其实,“太祖爷在世时”的人,也会说同样的话。

如此,是否是一代更比一代差呢?更礼崩乐坏呢?显然不是。

文人迂腐,常会过度操心。

礼乐需要重修吗?有礼乐完善的时代吗?

我认为,礼乐不需要重修,因为它一直都存在,它不是被人们发明的,而是被人们发现的,只是每个时代发现它的人的数量多少不同而己。

礼乐当然更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所能创造和重修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饱读诗书的人,还是一字不识的人,同样都可以发现礼乐,领悟它的美好。

《儒林外史》最后一回,最后一个故事,一个叫荆元的裁缝会弹琴写字,荆元有个老朋友——于老者,于老者不读书,可是他却听得懂荆元的琴。

于老者,不读书,甚至作者也没有给他一个名字,只说是姓于,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真正懂得礼乐。

怎样发现礼乐,懂得礼乐?不要需要饱读诗书,只需要心的自由。

这样的最后一回,小说的境界升华。

因了最后一回,《儒林外史》也值得重读。


摘录最后一回片段:

次日,荆元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在那里等候。彼此见了,又说了几句话。于老者替荆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自此,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

裴大猫 发表于 2012-12-29 02:25

儒林外史很久以前翻过一遍,也就对沈琼枝有些印象,后来看到一则唐传奇《崔张自称侠》,想起了儒林外史中张铁臂用猪头当人头骗娄家二公子的桥段出自唐传奇。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12-12-29 08:29

回 18楼(裴大猫) 的帖子

猪头那个很搞笑。

里面是化用了许多段子,比如两人下围棋,一人将输,一边看的妓女放猫将局搅乱。出自杨贵妃“康猧乱局”的故事,只是狗换成猫。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卖弄与交流——读书杂记(《留守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