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c1988 发表于 2007-12-22 08:56

走进梁羽生    BY黄维群

<table id="m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80" border="0"><tbody><tr><td class="p"><div id="Time"></div><div id="Position"></div><div id="Image"></div><div id="Content"><font id="Zoom"><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46;yn&#46;xinhuanet&#46;com/people/2006-07/03/xin_48070303143939013121&#46;jpg" border="0" /></p><p>   <font size="4"> (一)对联 </font></p><p><font size="4">    广西蒙山有个公园被命名为“梁羽生公园”。一个公园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且这人尚健在,如此殊荣,有幸获得者能有多少! </font></p><p><font size="4">    “梁羽生公园”里有这样一副对联: </font></p><p><font size="4">    <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ff">举世陈言始著新文开侠统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ff">    一国生意争鸣翠羽绕雕梁</font> </font></p><p><font size="4">    对联赠梁羽生,再合适不过。梁羽生舞文弄墨一辈子,最感兴趣的还算写诗、填词、对联,而诗、词、联中,爱之尤深、已成嗜好的,当数对联。他是个对联高手,自作对联约千副。 </font></p><p><font size="4">    他不仅熟用古文字,还熟用现代语;不仅了解历史掌故,更了解现代概念;除了自写,他对对联还深有研究。他著有两厚本《对联观止》,在浩如烟海的古今对联中进行一番筛选后,他取出二千余副,对之进行深入浅出的注释、评点、介绍,其中涉及到的史料、掌故、学识之深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font></p><p><font size="4">    赠高手对联,必得“高联”。“梁羽生公园”这幅对联对得既高又妙,妙的是,上下联中第三、第八、第十一字顺、逆读之,恰为陈文统、梁羽生,“陈文统”是梁羽生的真名,“梁羽生”是陈文统的笔名;高的是,此联不仅绘出了“梁羽生公园”满园鸟语花香的盎然生意,更简洁扼要地概括了梁羽生的著书特性,道出了他在武侠著作领域中承前启后的成就。? </font></p><p><font size="4">    (二)章回 </font></p><p><font size="4">    梁羽生的小说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写。章回小说每回开头都有诗、词、联标题概括内容,结尾又有诗、词、联总结与下回提示。总结、概括本已够难,用诗、词、联总结概括则更难。何况这诗这词这联不是做上一首两首便可,一部书几十回,每回一首,光标题,就得多少?加之梁羽生笔下的人物,个个名士风流,才情横溢,诗词歌赋,不时书于手吟于口。如此之量、如此之质,非高手不敢问津。至于梁羽生在这方面的造诣,不用我说,所有专家都 尊敬、佩服、赞叹不已,认他为一家。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4"><img height="682" src="http://www&#46;yn&#46;xinhuanet&#46;com/people/2006-07/03/xin_49070303143923452942&#46;jpg" width="445" border="0"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4">    梁羽生过影 </font></p><p><font size="4">    梁羽生不仅国文功底深厚、擅长诗词歌赋,还具有异常广博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这些,只要读过他的书的人都会深有感知,为之折服。《萍踪侠影录》中的背景多在蒙古,所述故事中心,就是明代有名的“土木堡事件”;而《女帝奇英传》写的就是唐代女皇武则天和青史留名的一代才女上官婉儿。 </font></p><p><font size="4">    一位研究武侠小说的学者曾经这样写道:“以梁羽生的才识、学养,他如果从事严肃的纯文学创作,完全可以写出香港的《子夜》、香港的《阿Q正传》、香港的《人间喜剧》,从而将香港小说乃至中国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font></p><p><font size="4">    他之所以“独沽一味”专写武侠,除了兴趣,还与他的生存环境有关。他身处的香港,如果专事严肃文学,恐怕衣食都成问题。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在他自己开创的新武侠小说派的“形式”中走下去。事实上,梁羽生一些小说中的武侠部分并不重要,去掉这些不重要的部分,他的小说完全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读。 </font></p><p><font size="4">    在完成了他的武侠小说写作“使命”后,梁羽生确实准备写一部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且已为此做了很多准备。他对太平天国的历史了如指掌,年少时即拜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为师,他的家乡广西蒙山,当年是太平天国的发源地,那里至今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可惜正待执笔之时,他的身体出了问题,且年事已高,中国文学史因此而少了一部可能的力著。<br /></font></p></font></div></td></tr></tbody></table><p>[此帖子已被 lxc1988 在 2007-12-22 0:59:29 编辑过]</p>

lxc1988 发表于 2007-12-22 08:57

<font size=4>(三)童心 </font><p><font size=4>    不久前,我和太太拜访了梁羽生夫妇。 </font><p><font size=4>    梁羽生最爱做的事是读书。他每天读书所花时间不少于六七小时。他不仅精通古典文学,还熟悉当代文学,对电影、时事、新闻,也不乏关注、了解。 </font><p><font size=4>    在他家,我们说起各种不同的事,每说一件,他都会从书橱中取出一二本相关的书,翻出其中相关一页,然后褪下他的深度近视镜,凑得很近地看,找到他想找的,以为证实。他对他书橱中书的熟悉程度让人惊讶,似乎能准确无误囊中探物般找出任何一本书,并且找出这本书中的任何一页任何一段。我们在他家坐了一小时,一小时后,起身离开时,我面前桌上的书,已堆了厚厚一叠。 </font><p><font size=4>    那天,我太太和梁羽生太太在一旁说起了刚刚故世的香港影星张国荣。想当然地以为,电影明星这类人,梁羽生不会知道也不会感兴趣。岂料一个空档,他接过了两位太太的话题,一口气说出张国荣拍过的几部电影。他知道得比我多得多。他说的几部电影中,我只知道《霸王别姬》一部。 </font><p><font size=4>    然而,特别有意思的是,说到张国荣曾和林青霞一起主演过由他的小说拍成的电影《白发魔女》时,他将林青霞的名字说错了,说成了另一个。其实不是他搞错,是口误。他太太一旁听了,笑着给他指出,并打趣道:“看看,这人真是搞不清楚,噢——”。当时,梁羽生正站着,双手搭在他太太坐着的椅背上,只听他“嘻嘻嘻……”一串长笑,笑得十分机敏又十分憨厚,而后道:“怎么会是我搞不清楚,我哪里说过×××,我说的明明是林青霞,是你听错了……”跟着又拉长声调,用“稳操胜券”的哄人口吻对他太太说:“平时么,确实是你对的多些,可今天么,你确实是……”说着,又是一串快乐而憨厚的笑。 </font><p><font size=4>    约一个月后,我打电话给他,请他们夫妇来我家做客。 </font><p><font size=4>    “喔,这样啊,你等等,我问问我太太”,他说。跟着,我就在话筒里听到了他响亮的问他(可能在远处)太太的声音:“黄惟群请我们这个周末去他家,去不去啊?”得到太太的回答后,他回到电话上对我说:“去,我太太说去。”我问:“那么,是星期六还是星期天?”“是星期六还是星期天啊?”话筒里又传来他问他太太的声音。“星期六吧,我太太说星期六。”问过后,他又回到电话上对我说。我忍住笑,再次问:“那么,是星期六中午还是星期六晚上?”他便再次将我的问话响亮地转给他太太,然后再将太太的回话告诉我…… </font><p><font size=4>    一切都安排好后,他在电话里“嗨嗨”笑两声,说:“我平时的一切,都是我太太安排的。” </font><p><font size=4>    那个星期六,我开车接他们夫妇来我家的路上,梁羽生谈兴很浓。可谈着谈着,我忽然发现他话少了,声调也不似一贯那般激昂。“你没不舒服吧?”我扭头问他。“没什么没什么,只是有点晕车。”他说。仔细看,我发现,他的脸发白,头不敢动,眼睛也因难受而微眯起。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一定是因我热情高涨的邀请,不想让我失望,才赴约的……到我家后,在我坚决要求下,他去床上躺了一阵。午饭时,我问他:“好些吗?”他拔高声调道:“没问题了,放心吧。”接着,大概为让我彻底放心,他说:“你看,我话多了吧;我只要话一多,那就肯定身体没问题。” <br /></font></p>

lxc1988 发表于 2007-12-22 08:57

<p align=center><img height=471 src="http://www.yn.xinhuanet.com/people/2006-07/03/xin_51070303143940686813.jpg" width=481 border=0 /></p><p>    <font size=4>那天,正巧家里有两个来自日本的亲戚,两个年轻人。因来自日本,梁羽生便和他们谈日本。从日本历史谈到日本风俗,然后谈到在日本颇受欢迎的日本漫画,并由漫画谈到一本叫《棋魂》的画书,谈起这本画书的内容、作者的名字、在日本的风靡程度;又从这本关于下围棋的漫画说到围棋,说到围棋的来龙去脉(梁羽生先生是个围棋高手)……说得那两位看过这本漫画、喜欢这本漫画、崇拜其中主人公的年轻人睁大眼睛,不时点头称是。 </font><p><font size=4>    听梁羽生说话,能学很多东西。但他的国语带有浓重的广西、广东口音,我常听不懂。那天他说起《萍踪侠影录》中的人物“于谦”,我怎么听都是“一天”。几次后,不顾冒昧,我打断他问。于是两人便“于,于是的于;谦,谦虚的谦”地“对证”一番。待到水落石出,他叹口气道:“看来我的国语太差。”之后,和我说话时,便不时掉头问他太太,他刚才的发音准不准,能听懂吗。太太说能听懂,他就很放心,说听不懂,他便问清楚后,对我重新再说一遍。 </font><p><font size=4>    一般情况下,听不懂,我也依然一副听得懂的样子。我不愿打断他。一来,他是长辈,是大师;二来,听他说话,时时都能明确感觉他有一种通透的开心,而见他开心,本身当然也是件开心的事。 </font><p><font size=4>    但那天听他说话,因先前晕车的事,我思想老开小差,担心他身体。我不时各方面打量他、观察他。意外的是,这一打量观察,他的身体问题倒没发觉,却发觉一个细节。 </font><p><font size=4>    梁羽生坐着的那张椅子是翘起来的,椅子的后面两脚完全腾空。不是椅子问题,是他的“坐相”问题。他只坐椅子的前半部,且是前小半部。又因他说话时声情并茂,座下那张翘起的椅子,便不断随他身体的移动而前后摆动。这举动非常年轻。我家的地板是人造地板,很硬很滑,只要稍一疏忽,他就会连同椅子一同滑倒。他毕竟不是年轻人,一旦滑倒,后果可是不堪设想。我张嘴想叫,但见他兴致勃勃,说得那么痛快,声音到了舌尖,却终是没发出。正惊惶失措、张口结舌时,一旁的梁太太看见了,问我怎么了,我手指那两个翘起来的椅腿,又指梁羽生倾斜移动的身体,结结巴巴道:“这这这……”“哦——”,他太太看明白后,手一挥,释然一笑,扬声而道:“他呀,就这样。”“可……这……这太危险了。”“没事的,他习惯了,技术很好的,放心吧。”说着,她若无其事地回过身去。可我还没定下心来,还在将信将疑余悸未消间,她又回过头来,笑了笑,在我耳边说了句:“他这个人呀,好几十岁了,可还像小孩一样。” </font><p><font size=4>    ——像小孩一样?刹那间,我的脑子一亮。 </font><p><font size=4>    明白了,突然间,我完全明白了——“童心”,是“童心”,我一直寻找的梁羽生身上所具有的非同常人的特点,就是童心。 </font><p><font size=4>    那天,送他们夫妇到家时,已是黄昏时分。梁太太道过别后,先走了。梁羽生下车后,意外地和我握握手。他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也不太懂人情世故。和他接触多次,从没有过和他握手的记忆。握过手后,他又看着我,说了声谢谢,说得也很意外。那声“谢谢”很轻,很短促,但比听到过的大多“谢谢”都诚恳,也更真实。?(文/黄惟群)(</font></p>

狼之独步 发表于 2008-2-2 10:48

<p><font size=4>    一位研究武侠小说的学者曾经这样写道:“以梁羽生的才识、学养,他如果从事严肃的纯文学创作,完全可以写出香港的《子夜》、香港的《阿Q正传》、香港的《人间喜剧》,从而将香港小说乃至中国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font></p><p><font size=4></font> </p><p><font size=4>这个人是袁良骏,出自《武侠小说指掌图》,越看越生气。</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梁羽生    BY黄维群